
當中國改革開放的車輪碾過29個春秋,莊嚴的人民大會堂再次見證了歷史性的一刻:10月15日,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開幕式上的報告中鄭重地指出:“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圖為福建省建陽縣林業工作人員在為農民分配山林(2004年7月21日攝)。新華社發

改革開放進入縱深地帶后,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牢牢堅持和貫徹科學發展觀這一重要戰略思想,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一往無前地繼續推進改革開放進程
今天的中國,改革開放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改革開放已經成為當代中國發展的最強音。
王永昌代表說,我們是在開放條件下進行的改革,我們的開放也是隨著改革的深化而不斷拓展。經過29年的改革開放,我們需要進一步理清思路,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指導我們的改革開放順利推進。
堅持經濟領域改革的同時,應當注重社會領域的改革。來自中央金融系統的徐新橋代表認為,市場經濟的深化,必然要求加快社會體制改革:如國企改制加快,導致單位體制的消解;市場交易增加,呼喚社會誠信的建立;經濟利益的多元,促使新生社團的涌現。他認為,解決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問題,必須通過改革。只有通過加大投入社會事業,加快健全社會保障,加緊完善社會管理,加強培育社會力量,加快改進社會政策等努力,才能在改革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并讓全社會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實現對內開放與對外開放相互促進,增強對內開放的廣度和深度。地處浙北的湖州市德清縣近年來依靠與杭州相鄰的優勢,開辟了臨杭工業帶,大力承接來自杭州的工業梯度轉移項目,去年吸引的杭資在當地工業的貢獻率達到38%以上。湖州市委書記孫文友代表認為,現代意義上的發展,是普遍聯系的發展。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對內”“對外”兩個開放是不可分割的。總體上看,我們相對于在外貿與海外交流等方面所取得成果而言,對內開放的力度還要增強。他認為:統籌城鄉、區域發展,需要更好的對內開放的制度環境;拉動內需,環境保護,需要更多的對內開放的政策舉措;甚至奧運會、世博會,其人才、項目、技術、資金等要素,也需要在對內開放條件下實現共建共享。
堅持體制創新與機制創新的統一。作為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田,浦東新區近年來通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等舉措,將行政審批項目從原來的700多個削減到200個。浦東新區區委書記杜家毫代表認為,改革的關鍵是制度創新,制度創新的重點是政府。要真正實現科學發展,首先要在改革和創新行政體制、機制上著力。他認為,公共決策民主化、公共服務職能化、公共治理社會化等,都需要通過體制機制方面的改革創新來解決。只有堅持體制與機制創新的統一,才能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造就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