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取的月球立體影像對外發布嗎?能不能做成象google earth那樣的一個網站,讓大家可以自由的點擊,了解月球的資料。
這是我們的努力方向,現在已有google moon,但資料還太少,精度太低。(李春來)
衛星撞月球?中國如何防范探月風險?
■聽說如果速度控制不好衛星會撞到月球上?這個關鍵技術是否已經解決?
在進入使命軌道前衛星需要進行9—10次的變軌。其中最為關鍵的是第三次近地點(進入地月轉移軌道)和第一次近月點變軌(實現月球捕獲),此兩次變軌均具有短暫性和唯一性的特點。如果控制不好,就會出現撞擊月球或飛離月球的可能。關于變軌的相關問題,我們已經解決。(孫澤洲)
■探測月球肯定有很多新研制的設備,如何驗證這些新設備能夠在月球軌道上正常工作?
主要是通過大量的地面試驗驗證,一方面是力學環境試驗、熱環境試驗等環境試驗,以驗證設備對發射環境和空間環境的適應性;另一方面是電性能測試和相關的標定試驗,以驗證設備的性能指標是否滿足任務要求.目前各項試驗已經完成,設備性能指標均滿足要求,可以說明這些設備是能夠在月球軌道上正常工作的。(孫澤洲)
■國際上第一次探月成功的比例是多少?和人造地球衛星相比如何?
國外第一次探月任務基本上沒有完全成功的。50年代末的美國和前蘇聯的第一次探月任務均是失敗的,90年代日本的第一次探月任務中的環月任務也是失敗的。由于任務本身的風險,因此成功率為48%,較地球衛星低。(孫澤洲)
■請講講繞月階段的關鍵點?在地月軌道飛向月球軌道中的關鍵點?
地月軌道飛向月球軌道中的關鍵點是多次的軌道機動,繞月階段的關鍵點是對月姿態的確定,天線對地指向的確定,科學數據的獲取,以及能源和熱控的保證。(孫澤洲)
■以往的探測中,經常會出現某個探測設備突然失靈,從而導致整個任務失敗。嫦娥一號衛星的探測設備能不能保證可靠地完成任務?
此次探月工程有效載荷的八種探測儀器共24件設備,對實現科學目標的影響是不同的。這些設備一般都設立了備份,也就是說當主設備失效后,可以啟動備份,繼續工作。八種探測儀器中的任何一臺失效,只會影響這一臺設備的探測結果,而不會導致整個探測任務的失敗。
所有的探測儀器在地球上都進行了定標和演示驗證實驗,以保證到月球之后可以正常工作。(孫輝先)
■航天是一項高收益、高風險的事業,嫦娥一號將是我國第一次向發射探測衛星,有沒有把握一次成功?嫦娥一號衛星的發射有沒有風險?從工程總體上如何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
從火箭的角度:應該有把握一次成功發射。
在以往飛行成功的基礎上,針對本次任務做了許多工作: 1、在探月中心的組織下,收集和分析了國外進行探月工程的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尤其是經驗教訓; 2、收集和分析了火箭在以往研制生產中和飛行中出現的質量問題,進行了舉一反三和改進; 3、進行了火箭的可靠性增長研究和成果應用; 4、對火箭飛行中的所有動作和環節進行分析,對薄弱環節和不放心的地方采取有效措施; 5、對重要單機產品和系統級試驗和全箭測試進行加嚴考核。盡管如此,風險依然存在。 (金志強)(來源:中國網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