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發展是硬道理,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也是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鍵。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文化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推動公益性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經營性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不斷增強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1. 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更好地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建立覆蓋全社會的比較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實現和維護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加大財政對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力度,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拓寬服務渠道,健全服務網絡,不斷提高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要積極發展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重點扶持黨和國家重要新聞出版單位和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扶持體現民族特色和國家水準的重大文化項目和藝術院團,扶持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民族民間藝術的保護工作,扶持老少邊窮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的文化發展。要統籌城鄉、區域文化發展,著力加強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優先安排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文化項目,切實抓好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電視進萬家、農家書屋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務工程,著力解決基層特別是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電視難的問題。
2. 推動形成新的文化產業格局,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推動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是滿足不同層次人們文化消費需求的有效途徑。要堅持以市場為主導,通過積極的產業政策和有序的市場化運作,充分發揮國有文化企業的骨干作用,保護好、引導好民營企業投資文化產業的積極性,迅速壯大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使文化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明顯提高、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要把培育合格市場主體作為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任務,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做大做強一批有實力、有活力的國有文化企業,建立一批多媒體經營、跨地區發展的大型文化企業集團,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約化經營水平。要抓住我國資本市場迅速發展的有利契機,拓展投融資渠道,培育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鼓勵有條件的文化企業直接上市融資。要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要建立健全各類文化市場,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和文化中介機構,培育全國或區域性的大型現代流通組織和物流中心,發展現代文化產品連鎖經營和電子商務,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3. 用好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推動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實現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用好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在占領國內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國際市場,推動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要大力實施“走出去”戰略,完善和落實鼓勵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的政策措施,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業和對外文化中介機構,積極開展對外文化貿易,努力擴大我國文化產品和服務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的份額。要樹立現代營銷理念,掌握國際市場規則,抓緊構建營銷網絡,充分利用各類國際性文化博覽會、影視節、出版物展銷活動等平臺,做好文化產品的推介和營銷。要抓住國際社會研究東方文化、了解中華文明興趣不斷增加的有利時機,加強與國外知名文化機構的合作,著重抓好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影視劇、出版物、民族音樂舞蹈和雜技等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出口,不斷拓展對外文化交流渠道,進一步擴大我國文化傳播范圍。
七、加強組織領導、形成強大合力,推動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
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黨的十七大總結歷史、立足現實、著眼未來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同志就預言:隨著經濟建設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曾引用毛澤東同志這一論斷并指出:我們可以滿懷信心地說,這種形勢的出現已經為期不遠。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同志強調:在當代中國人民的偉大奮斗中,必將迎來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新高潮,創造出更加燦爛的先進文化。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特別是近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經濟社會的發展進步必然要求文化的興盛繁榮,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然伴隨中華文化的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推進必然催生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我們一定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切實承擔起傳承文化、繁榮文化的歷史責任,努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新局面。
1. 切實把文化建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文化建設不僅是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手段,而且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內容,文化的繁榮發展事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要按照現代化建設“四位一體”的總體布局,把文化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擺上黨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作為衡量地區發展水平和領導干部工作業績的重要方面,努力推動文化建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要加強對文化發展重大問題的研究,制定切合本地區本部門實際的文化發展戰略,明確工作目標,理清工作思路,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要認真總結我國文化建設的經驗教訓,健全工作機制,改進領導方式,以更加符合文化發展規律的方式領導文化工作,不斷提高領導文化建設的能力和水平。要堅持一手抓繁榮、一手抓管理,完善規章制度,落實管理責任,充分發揮地區管理和行業管理的優勢,做到依法管理、科學管理、綜合管理,確保我們的文化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
2. 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加大投入力度。文化發展既要靠資金投入,也要靠政策支持、法律保障。要進一步加大投入,改進投入方式,形成穩定的經費保障機制,確保對文化建設的財政投入逐年增長。要繼續執行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鼓勵文化創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繁榮發展的政策體系。要針對文化領域立法相對滯后的狀況,堅持重點突破、先易后難、整體推進的原則,制定文化立法規劃,加快立法步伐,力爭到2010年初步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法規體系。要認真落實已有法律法規,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快整合現有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行政執法隊伍,形成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體系,加大執法力度,提高執法水平,推動文化建設走上法制化、規范化軌道。
3. 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文化隊伍。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隊伍是根本,人才是關鍵。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干部選拔到宣傳文化單位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進宣傳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加快培養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要繼續深化“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認真總結各地區各部門創造的成功經驗,建立健全長效機制,努力在提高隊伍整體素質、培育職業精神職業道德、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等方面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知識分子作為社會中最有創造力的群體,是先進思想和優秀文化的生產者、傳播者,是推動文化繁榮發展的重要力量。要認真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堅持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加強與知識分子的溝通聯系,主動聽取意見和建議,引導廣大知識分子更好地承擔起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崇高使命。
4. 最大限度地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支持參與文化建設。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人民群眾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進一步激發人民群眾的文化創造潛能,使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擁有廣泛而堅實的群眾基礎。要堅持“二為”方向、“雙百”方針,充分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不同風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討論,營造寬松和諧的文化環境,設立國家榮譽制度,表彰有杰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使各類文化人才的才華有展示舞臺、創造有實現空間、貢獻得到社會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創造有利條件,動員黨政各部門、社會各方面共同參與文化建設,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讓一切有志于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