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今年是奧運備戰的攻堅之年,在07年將要過去之際,中國日報記者就朝陽區以CBD為核心的經濟發展、備戰奧運及民生慈善等熱點問題專訪了朝陽區委書記陳剛。陳書記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奧運讓朝陽經濟發展提前5年。以下是訪談實錄:
記者:陳書記您好!您曾在2007年10月27日的區委十屆六次全體(擴大)會議上講過“我們注重使籌備奧運成為讓群眾的實惠的過程”,這句話跟當前的民生和中國辦奧運都非常貼切,因為奧運會的大部分場館都在我們朝陽,籌備奧運的過程,從哪些方面體現為讓老百姓得到實惠的過程?老百姓的生活在籌備奧運過程中真正得到改變,您能夠講一些這方面的具體例子或故事嗎?
陳書記:我記得2001年,在莫斯科投票表決到底哪個城市可以獲得2008年奧運申辦權的時候,在此之前曾經有一個爭議,就是很多其他國家的一些申辦城市,提出來他們國家民眾的支持率是65%,有的高的達75%,中國給他們提供的報告是95%。西方的一些媒體不相信,說“中國會有這么高的支持率嗎?”。于是乎,國際奧委會就派了一個獨立的機構專門到北京,搞了一個民意調查。調查的結果是超過95%,達到了97%。這個事情說明了什么?說明中國老百姓對奧運會的支持是由衷的。國家老百姓不僅是從愛國,從奧運會能夠給他們帶來精神的愉悅,我覺得奧運會還給老百姓帶來了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愉悅。那么,我覺得從北京市籌辦奧運會以來,也的確把實現老百姓的愿望作為籌辦奧運會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奧運會對于中國來說,的確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但是我們不能忘記,奧運會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通過奧運會這個平臺,使我們的區域實現一個更好的發展、更快的發展。所以在奧運籌辦過程中,我們也一直是處理好奧運會和區域發展的關系。有一句形象的話說:“新北京、新奧運”。新北京是什么?新奧運又是什么?那么具體來看,這些年從老百姓切身利益來看,首先說交通和基礎設施,無論是道路、公共交通還是其他的一些水電氣熱的公共基礎設施,借著奧運會都有了很好的發展。環境提升了。大家能夠看到,這些年借著奧運會的籌辦,在城市的綠化、城市的市屋環境包括河道的整治,污水的返清,在這些方面大家能夠感到環境的變化。同時社會更加有序、更加文明了。我覺得中國人發自內心的這種奧運情結以及幾千年文化的這種積淀,在奧運這個層面得到了很好地體現。比如說,北京市政府提出的每個月11日的“排隊日”,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我記得剛開始的時候,有一些媒體有一些人說能做得到嗎?當然我們現在還不能說我們做得很好,但我們應該看到現在很多人都在自覺地排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內容,我認為就是奧運會帶動了這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北京這些年經濟增長非常快,我認為很重要的因素是得益于奧運帶給我們的機遇。在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在新的就業機會提供過程中,我們都能夠體會到奧運所帶給我們的機會。所以我認為,奧運會給這個城市帶來的機遇是全方位的,給我們老百姓帶來的實惠也是全方面的。我認為這一點還是很清楚的。
記者:如果你算一下,從01年我們取得申辦權到現在07年底,這個中間有6年的時間。假設沒有籌辦奧運會的話,朝陽區這6年所取得的發展,您認為常規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達到現在的水平?
陳書記:你這個設想非常好。歷史不能重演,但是我們可以做些假設。那么從幾個方面來說,從經濟發展來說,我認為奧運會讓我們發展提前了5年;從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來卡看,給我們提前了10年。
記者:這是哪個智囊團的研究還是您自己的觀點?
陳書記:因為如果回顧一下我們在過去這些年的發展,無論是我們產業結構的調整還是我們提供更多的發展咨詢,都顯示出奧運給我們帶來的活力。很多的跨國公司,比如說像一些金融機構,一些產業的總部,由于奧運會給這個區域帶來了活力,它們紛紛落戶(朝陽)。從市容環境和城市建設來看,更是明顯。我記得我們在05年,曾進提出來1年修100條路。這種速度在之前是不可想象的。當然,這其中很多是為了奧運的配套服務,但是與此同時,為了奧運的交通,我們建了更多的基礎設施的網絡,使朝陽區原來作為一個工業化區域現在迅速向城市化在繼續邁進。我認為基礎設施和環境方面我們提前了10年。
(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