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松貨幣是滯脹之根
從基本的經濟學理論上看,通脹是需求過旺、經濟過熱的產物,它與衰退斷然不會同時出現。但1970年代,這兩個惡魔又確實出現在英國和美國,進而肆虐了大部分西方發達國家,對此,一種比較容易理解的解釋是,由石油供給突然中斷引起的油價成倍上升,是引起滯脹的根本原因。換言之,來自供給面的嚴重負向沖擊,導致了正常情況下不會出現的通脹和停滯并存的局面。
但在貨幣主義宗師弗里德曼看來,這種現象只解釋了表面。弗里德曼認為,寬松的貨幣政策,特別是大幅度放松貨幣以應對負向供給沖擊的錯誤決策才是滯脹的根本原因。他還列舉日本和西德的例子,證明了如果嚴守貨幣量,則供給沖擊對物價只能產生一次性影響,而不會演化成通貨膨脹,例如,在第一次石油危機期間,日本通脹率高達25%-30%,但第二次石油危機時,日本的通脹率僅5%,美國等國家則對石油漲價引起的失業問題作出反應,迅速地放松了貨幣,因而導致出現滯脹。
誠然,物價回落常常會滯后于GDP的回落,目前美國出現的低增長和高通脹共生的現象,如果證明是物價滯后效應的話,則一切OK,美聯儲也可以繼續高枕無憂繼續放松貨幣,刺激經濟。但令筆者擔憂的是,目前的經濟減速與通脹并存的局面正是格林斯潘時代過于寬松貨幣政策留下的后遺癥,需要的是痛苦而強有力的緊縮,特別是考慮到大型經濟體對上游能源和資源價格的影響力,只要抵制住放松貨幣的誘惑,滯脹發生的概率幾乎為零。畢竟這一輪(戰后第四次)石油價格飆升純然由需求拉動,并不是供應突然中斷引起的,貨幣當局面對的局面比1970年代要簡單得多,也寬松得多。
但在全球化加深所形成的資源價格同向波動性與各國經濟周期的不同步之間的矛盾之下,美聯儲能抵制住誘惑,不將經濟增長目標置于物價穩定目標之前嗎?如果不能,滯脹很可能難以避免。伯南克在上任之前極力鼓吹通脹目標制,宣揚單一貨幣政策目標的好處,如今大權在握,再也不唱老曲兒了,他是否已由一個單純而敢于直言的學者,悄悄轉變為一個圓滑的善于迎合政治需要的政客?這才是真正的風險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