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點四:泄壓。航天員再次穿上艙外服后,需要檢查服裝和艙對接系統的狀態及氣密性。在艙外服加壓的過程中,軌道艙慢慢泄壓。軌道艙氣壓泄至3千帕時,艙外服與飛船的氣液組合連接器斷開,服裝轉入完全自主供氧和冷卻。此時,艙外服里的壓力是40千帕——這是人體能夠承受而又保證靈活性與氣密性的壓力值,軌道艙則逐步接近真空。
關節點五:開門。軌道艙氣壓降至兩千帕左右,就可以開門了,航天員進入第三階段——出艙活動。在太空中開門,講究不少。首先是解鎖,然后拉著艙門的手柄把門開到60度。等到艙內外壓力平衡了,再把門完全打開。碰上打不開的情況,就得用一個類似于撬杠的工具把門“撬”開。打開門、出艙之前,航天員還要給艙門罩上一個保護罩,以防止在出艙過程中發生剮蹭。最為困難的是,航天員始終需要用一只手固定身體,上述動作都是單手來進行的。
關節點六:出艙取實驗材料。頭先腳后,是航天員出艙的“標準動作”。按照計劃,出艙航天員半個身子探出去后,首先要對著推進艙上的攝影頭“打招呼”,然后取下放置在軌道艙外壁上的固體潤滑材料,遞給艙里的航天員。固體潤滑材料是在飛船發射前安裝在飛船艙壁上的,至航天員出艙取回時,材料預計共在外太空暴露40個小時以上。國外經驗表明,暴露40小時以上即可獲得試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