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青聯委員裴春亮:日子好過了,村支書怎么當?


裴春亮,1970年出生,2005年起任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村委會主任,后兼任村支部書記。
作為一個白手起家的農民企業家,裴春亮當選村委會主任后,個人出資3000多萬元,為全村建設新村。同時以多方引資、村民自愿入股等形式,興建水泥廠。在他的努力下,十年九旱、靠天吃飯的裴寨村成為歷史,生機勃勃、富裕文明的裴寨村展露新貌。
2006年以來,裴春亮分別被授予“中國十大杰出青年”、“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全國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并當選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不富不能當干部?
“作為村里的帶頭人,你得有帶人致富的能力”
記者:現在農村流傳這么一句話:“自己不會富,不能當干部;只會自己富,不是好干部”。你是“能人治村”的典型,裴寨村的發展變化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你的付出。你怎么理解這句話?
裴春亮:不是說當村干部一定得有錢,但是作為村里的帶頭人,你得有帶人致富的能力。自己日子都過不好,怎么讓別人信服?怎么有精力帶動群眾?當村干部是這樣,作為一名黨員也應是這樣,要有致富能力。所以,我們不能讓一個黨員落伍。誰家條件不好,我們都盡力創造條件,幫他渡過難關。
像裴寨村這樣,土薄石厚、十年九旱,全村595人,人均只有1畝地。2005年以前你來這里看看,住的是破土房,吃的是地窖水,走的是泥巴路,人均一年掙不了1000元。你說,這種情況下,村里人最盼望的不就是改變現狀,能有人帶著自己富起來嗎?
但是,大家有錢了、日子好過了,干部也不是自然就好當了。人說“寧管千軍,不管一村”,村里的事太多太雜了,只依法不行,只講理、靠人情也不行,得把事辦到老百姓心里,這“村官”才能當得長久。
當年我提出來要建新村,每家一棟小洋樓,不用自己花一分錢,村里根本沒人信。等樓房起來了,誰還能不信?當干部,就得做好了再說,做好了等別人說、做好了給別人看,才能帶著別人轉。
記者:剛才說到治村不易,你當村干部五年,為村里辦了那么多事,是不是也有覺得工作難做、甚至委屈后悔的時候?
裴春亮:太多了。無論這事多好,對村里有多大好處,大家有多同意、多擁護,一行動總有人反對,一開始我接受不了。就拿修蓄水池的事來說吧。張村鄉缺水,種地靠天收。為解決農業用水,我自己掏了860多萬修蓄水池,不光裴寨,周邊十里八村都受益。可真到挖溝埋管的時候,有一戶村民說什么也不讓從自己地里過,說是怕影響收成。一年的一小部分收成,和以后年年保證收成,你說哪個重要?可他就是不干,幾個老黨員輪流去做工作,費勁得不行。當時真想打退堂鼓算了,可一扭臉,看到鄉親們滿臉期盼和信任,有什么不順心就都忘了。
其實鄉親們眼睛是最亮的,你做了什么、做了多少,他們看得清清楚楚。我們那兒有個風俗,大年三十晚輩要給長輩送餃子。今年在村里過年,大年三十那天屋里能放碗的地方都擺滿了餃子,真是太感動了。別人對我的需要和肯定,就是我最大的價值。
黨員作用如何發揮?
“黨員凡事要帶頭,要想辦法讓他有榮譽感”
記者:從村主任到村支書,抓黨建成了首要職責。目前一些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空心化”嚴重,基層黨組織渙散,黨員發揮不了帶頭作用,裴寨村是不是也存在這個問題?
裴春亮:先說“空心”,創造了就業機會,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裴寨村將近600人,200多勞動力,現在沒一個外出打工的。能在家門口找到活干,誰還愿意跑那么遠?你看,青年人多數在我辦的企業上班;不愿離家的老人、婦女,就近在食用菌大棚、商業街都有事干;還有不少人買車跑運輸,自己當上了小老板,這些我都非常支持。
再說黨員。我覺得特別是在農村,每個黨員都代表黨,個個站出來都得是拍得響的。我們全村26名黨員,數量不算多,但個個都是大忙人。村兩委把村里的事務按農業、工業、商業街、綠化等等分口,包“口”到每個黨員。農村人愛面子,覺得管事是一種榮耀。通過這樣“壓擔子”,黨員勁兒往一處使,都凝聚到兩委班子周圍,工作自然好干。
記者:黨員有事做,他們怎么才能做到讓老百姓信服?
裴春亮:我認為,要讓村民信任,黨員凡事要帶頭。你是黨員,你就是和別人不一樣,走的路要正,做的事要公平,才得民心。而且做事不在大小,比如我要求,看到地上有紙片,別人可以不管,黨員一定要彎腰撿起來。我自己愛吃花生,但殼絕對不會隨地亂扔;地上有煙頭,也要注意撿起來。一次、兩次、三次,都讓別人看到,他還好意思再扔嗎?
要讓黨員樂于干事,得想辦法讓他覺得光榮。不是說黨員就必須得吃虧,該“沾光”的時候也不能退縮。也不是說給黨員多少照顧、實惠,榮譽感最能讓他們感到自己的分量。除了分配管事,每次村里廣播通知開會時,我都要求這么說:讓黨員某某、黨員某某某來開會。村里人講面子,你讓他覺得自己重要,別人也羨慕,黨員就是不一樣啊!
現在,村里又有37個人寫了入黨申請書,這就是一個向心力吧。
致富之后愁什么?
“兜里鼓起來不容易,但讓腦袋‘富’起來更不容易”
記者:兜里不缺錢了,一些新問題又讓人憂心,比如有的地方富裕農民攀比浪費、沉迷賭博等等。裴寨村現在有這些讓你犯愁的事情嗎?
裴春亮:是啊,村里剛起步的時候發愁,拿錢打井、蓋房容易,讓大家學會賺錢本事難;現在更愁,讓大家兜里鼓起來不容易,但讓腦袋“富”起來更不容易。
就拿農村最熱鬧的紅白喜事來說,講排場是個大負擔。我們這兒有個風俗,喪事別人要送饅頭,還要帶全家來吃飯;喜事也一樣,一人上兩塊錢的禮,全家跟來吃飯。辦事的也攀比,你家炒十大碗,我家炒十八碗;你家辦20桌,我家就要30桌……最后一屋子的饅頭、剩菜吃不完,都浪費了。
這些陳規陋習,人人都知道不好,但誰也不愿出頭改,那我來!經過村兩委商量,專門在村里設了紅白喜事理事會,免費提供場地、桌椅,但要求不管誰家辦,條件怎樣,一律不準大操大辦,不準再送饅頭,收一份禮只待一位客,不能全家都來。甚至連幾菜幾湯,都白紙黑字定好了。
大家一開始都說,裴春亮太摳了!管得太寬了!也不怕“閃了腰”!在村干部的努力下,慢慢大家理解了,幾百年的舊傳統也就這么打破了。
這兩年在外學習還給了我一點啟發。就像要有自己的企業文化一樣,村里也要有自己的精神文化。我和村兩委班子想出了一些適合我們村的標語口號,比如 “孝不是明天的事,是今天的事,是現在的事”、“金鄉鄰、銀親眷,鄰居好、賽金寶”。這些話有的刻在石頭上,有的寫在牌子上,村里隨處都能看到,就是想讓大家受點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們新村干干凈凈,可村里一個保潔員都沒請,全是老人們自覺打掃的,幾年如一日,不要一分工錢。
我們還經常組織村民培訓學習、鼓勵大家參加集體活動。每天晚上,村里的退休老教師利用遠程教育資源,在村活動室里放放京劇、豫劇、電影或是電教片,教文盲老人認認字。村干部幾次帶大家到唐莊鎮“全國鄉鎮黨委書記的榜樣”吳金印、上八里鎮回龍村全國勞模張榮鎖那里考察學習,最近還組織了一批人去壽光學蔬菜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