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是否會放屁?
在蘇格蘭西岸奧本附近的唐斯納海洋實驗室,科學家本·威爾遜和鮑勃·巴蒂博士正熬夜對一缸鯡魚進行奇怪的測試。他們一心想要確認:魚是否會放屁。
要證明魚會放屁,威爾遜博士必須有真憑實據。威爾遜和巴蒂架設好紅外水下攝像機,然后盯著鯡魚直到夜深。他們在黑暗中守了幾小時,監視著氣流測試儀,終于他們拍到了魚放屁的錄像,氣泡從它的肛孔冒出來,還錄到了聲音。
鯡魚為什么放屁?威爾遜和巴蒂把注意力轉向了鰾———這是鯡魚用來調節浮力的器官。白天,鯡魚群聚在深水中。到了晚上,它們會游向水面,吸入空氣,重新讓鰾里充滿氣。或許,鯡魚把鰾當做水底的放屁袋了。
威爾遜博士說:“錄到的放屁次數跟魚缸里魚的數量成正比。魚越多,平均每條魚放屁的次數就越多。它們只在聚集時才發出放屁的聲音,因此我認為放屁具有某種溝通功能。到了晚上,鯡魚會各自散開。還有個問題沒有解決:它們之間如何聯系、以便在早上重新聚集。或許它們的聯系方法之一就是放屁。”
為什么有些人會暈車,有些人卻不會?
拉夫·安肯博士是斯圖加特霍恩海姆大學的動物學家,他切開一條魚后想搞清———為什么有些人會暈車,有些人卻不會?安肯說:“門道就在這些骨頭上面……更準確地說是這些耳石。”
安肯博士的理論認為,魚和人內耳中的這些小石頭、可能是導致暈車的罪魁禍首。
安肯博士認為,魚內耳的絨毛上有兩顆石頭,這能幫助它們保持平衡。人類也有類似的系統,只是我們有數百顆這樣的小石頭,黏在內耳中兩撮不同的毛上。
為了讓魚暈車,安肯讓它們在離心機里旋轉。停止旋轉后,有些魚很快就穩定下來……有些則繼續旋轉……這些魚就等于暈車了。
安肯博士發現,左右耳石大小不同的魚,比耳石大小相近的魚更容易暈車。他認為,人類的情況也一樣。
安肯說:“因為左邊和右邊的內耳中,這些石頭的大小和重量可能不同。所以傳達到腦部的信息也就不一樣。在車上或船上這種特殊的環境里,這就可能引起問題,導致暈車或暈船。”
耳朵傳達的信息混淆時,我們會用眼睛來彌補。但當視覺信息也發生混淆時,平衡就會受影響。坐車時快速跳動的視線會影響平衡。

穿著雨鞋落水會被淹死?
人們常說,如果你穿著雨鞋落水,雨鞋就會進水把你拖到水底。用科學來驗證一下這個說法。先看看裝滿水的雨鞋有多重。6公斤。現在來做個科學實驗,看看穿著雨鞋游泳的示范員會不會被淹死。
結果讓人失望。他掙扎了一下,但沒有沉到水底。為什么?部分原因是他的腳在鞋里,雨鞋并沒有進多少水;而且,別忘了再來測量一次雨鞋的重量。只有500克!為什么?因為水在水里的重量,跟它周圍的水差不多。

感冒和穿著是否有關?
如果你相信大多數母親所說的話,感冒就和穿著有關。母親總是說“穿暖和點”,“不要濕著頭發出去”。但醫生總是堅持認為感冒的一切都和病毒有關,與寒冷無關。到底誰才是對的,母親還是醫生?
加的夫大學最近進行了一項研究,負責這項研究的是羅恩·埃克爾斯教授。他設計了一項實驗,實驗對象的數量是180人,其中一半人把腳泡在冷水里。剩下那一半人的腳則包裹得好好的,保持溫暖。
泡冷水的一組,90人中有13人在四五天內感冒。而在對照組中,90人中只有5人感冒。對于這兩組人來說,這個差別已經很大了。
不過,到底是怎么回事?讓人驚訝的是,答案竟然跟鼻子有關。
鼻子的主要功能是在我們呼吸的空氣進入肺之前提高空氣溫度。身體通過精巧的血管系統實現這一點。血管將熱血導向鼻腔內層,像暖氣那樣溫暖吸入的冷空氣。但在寒冷天氣中,身體轉入求生狀態,將鼻腔的血液引向身體核心,以避免熱量流失。對于感冒病毒來說,這是個好消息。病毒就生活在鼻腔里,不停地與白血球對抗。白血球是人類免疫系統的步兵,隨著血液流動前往戰場。所以當寒冷天氣使血液停止供應時,我們的防御能力也就被削弱了。
羅恩·埃克爾斯教授說:“寒冷使血管收縮,減少了白血球的供應量,病毒有了復制的機會,開始在鼻腔里滋長,導致那些討厭的癥狀,鼻塞、流鼻涕、打噴嚏。這些都是感冒時常見的癥狀。”
(編輯:王晶 來源:美國國家地理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