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右傾受阻 中日有望“融冰”——清華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教授 劉江永
冷戰結束后,新老保守政黨控制了日本國會,日本政治總體上趨向保守化。日本社民黨和共產黨等“革新政黨”的勢力大為削弱。自民黨和公明黨聯合執政聯盟擁有眾議院2/3以上議席,除修改憲法以外,幾乎所有執政黨提出的法案、決議案均可獲通過。
在對待歷史問題和臺灣問題方面,日本自民黨內有一伙右翼親臺勢力。他們支持首相參拜靖國神社,主張聯合美國,在軍事上干預臺海問題,制約中國大陸。這些人推動形成了一股政治右傾化思潮。而堅持和平、反戰,主張日本應正確認識歷史并強調日中友好的社民黨等,則因議員人數少而難以發揮重要作用。
自民黨內派系眾多,原來反共親臺議員比較集中的岸信介派,現已改為町村信孝派,并成為該黨最大派系,在國會擁有100個議席,遠遠超過日共的18席和社民黨的13席。日本前首相森喜朗和小泉純一郎,現任首相安倍晉三,以及中川秀直等政要,均屬該派。當年,為實現日中邦交正常化做出歷史性貢獻的田中角榮派和大平正芳派,則幾經分裂,后繼乏人。河野洋平曾隸屬自民黨內保守中間勢力——大平正芳派。該派分裂后,河野另立派系,但只有15名議員參加,現已改稱麻生太郎派。
近年來,導致日中關系惡化的“政治寒流”,主要原因在于冷戰后日本政治右傾化思潮的蔓延和發展。小泉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上臺的,其參拜靖國神社不過是政治右傾化的一種表現形式。2004年4月,河野洋平便稱:“我切身感受到整個日本政界都在右傾。在自民黨和社會黨分庭抗禮的時代,雙方勢均力敵,政治立場基本是中庸的。如今,那樣的平衡已完全被打破。”
不過,伴隨小泉卸任、安倍上臺,日本政治右傾化思潮受到一定制約。去年以來,以幾位前首相和《讀賣新聞》主筆公開反對日本領導人參拜靖國神社為標志,日本政界和媒體出現了“逆右傾化”的新趨勢。
4月8日,日本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以無黨派候選人的身份,第三次參選東京都知事并獲得成功。實際上,他獲得了自民黨內右翼親臺勢力的力挺。自民黨政調會長中川昭一便親自為石原站臺助選。雖然這次石原再度當選,但得票率從上次的超過70%降至51.1%。“逢中必反”的石原當選后,很可能繼續影響東京和北京之間的友好交往,但由于他的競選口號之一是申辦2016年東京奧運會,據說他已經開始考慮到北京觀摩2008年奧運會。所以,石原今后在反華言行方面會否有所收斂,值得關注。
去年以來,美國對日本在靖國神社、“慰安婦”等歷史問題上的譴責越來越強烈。石原慎太郎、中川昭一等極端民族主義的主張,與美國主流社會的戰爭觀、歷史觀嚴重對立。此外,日本國內也開始反思小泉時期日本同中、韓關系惡化問題。因此,安倍晉三、中川秀直等人當權后,不能不積極改善對華關系,努力擺脫小泉外交的后遺癥。但同時,中川昭一之流還會伙同社會上的右翼勢力從中干擾。因此,中日關系的改善并不會一帆風順。(來源:環球人物周刊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