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中美兩國第二輪戰略對話12月7日在華盛頓舉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戴秉國與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再度會晤。基于第一輪戰略會談的成果,雙方的政治家和智庫,都對中美戰略對話形成的機制寄予厚望。
這種厚望是必然的,因為戰略對話對中美關系的積極影響已經出現了。在8月份第一輪戰略對話之后不久,佐立克就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發表了題為《中國向何處去:從成員到責任》的講話,這個講話和其中提到的“StakeHolder”(利益相關者)概念,被視為布什政府今后對華政策的基本框架。
如果沒有2005年下半年中美戰略對話和彼此高層之間坦率頻繁的互動,這樣一個對中美雙方都有積極意義的政治概念,是不可能如此迅速形成的。
時隔3個月之后,中美第二輪戰略對話,無論從內容和形式上來說,都給雙方帶來新的期待。值得注意的是,從目前公布出來本輪對話的議程來看,除了傳統的國際戰略和地區安全問題之外,中美雙方在能源、投資、部門改革、宏觀經濟政策、環境保護等議程方面也開始尋求對話。中美雙方在此輪戰略對話,除了增加互信,消除戰略疑慮之外,還需要進一步明確究竟什么是彼此的“相關利益”,怎樣成為“利益相關者”。
中美同處于一個國際體系之內,對于目前國際秩序和一些重大問題的基本理解都是一致的。在更多的國際議程如朝鮮半島問題、國際反恐問題、防災減災機制、能源安全等方面,中美更有相同的期待。這使得“相關利益”不是一個客套的虛名,中美雙方具有深入探討“相關利益”的可能。
“相關利益”存在于中美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安全等多種領域。“相關利益”
越多,中美關系中的摩擦與沖突可能性就越小,而對“相關利益”的認識越趨同,中美之間合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既然美國外交人士已經提出了中美雙方戰略對話的一個關鍵問題,勢必就要厘清“相關利益”,在涉及“相關利益”的領域培養戰略信任,避免戰略對話成為隔空喊話或者各自表述。
中美之間雖然存在著廣泛意義上的大量共同利益,但是因為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對于這些共同利益的定位和表述,兩國有不同的認識和不同的語境。對話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認識雙方在共同利益上的不同需求,并根據自身的理解,來照顧彼此之間的戰略需求。
戰略對話是中美政治良性循環的重要手段,這個對話的目的是著眼事關兩國及全球的戰略性問題,形成兩國關系的戰略框架。同時中美之間尋求共同利益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如何對待彼此核心利益的問題。
這個核心利益包括兩國各自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穩定的安全環境、良好的政治建構和社會形態。尋找彼此核心利益的重合,照顧不同的發展形態,才是戰略對話要達到的目的。
這其實也是一種既成的歷史新環境的要求。在冷戰結束多年后,美國在面對中國的崛起時,無法再假曾經的遏制政策或者孤立主義來延續對華新政策。而中國的發展,也勢必遭遇如何與美國這個世界上最發達國家相處的問題。中美關系對于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全新的課題。以佐立克為代表的美國新保守主義中的務實派,必然會通過利益判斷,來定位雙方的關系。而中美之間的戰略對話,如果能夠求同存異,坦然面對彼此關系中的相關利益,勢必會將中美關系帶向一個更加良性發展的軌道。
(作者:周慶安 編輯:王晶 來源: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