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這一周,黎巴嫩再燃戰火。黎政府軍突然進入南部第利波里巴勒斯坦難民營內,對一支對外聲稱“法塔赫·伊斯蘭”的民兵武裝展開大規模圍剿。外界對黎政府的這次強硬行動揣測頗多,許多媒體都以疑問語氣作為題頭,將這次交火與20年前的內戰相比較,預測是否是另一場同室操戈的開始?國際社會對此的表現則頗為微妙:美方在一再強調反恐立場的同時,在沖突爆發的當天,即派去1架滿載軍需品和彈藥的運輸機,為黎政府軍提供援助;反觀阿拉伯世界,則紛紛表示遺憾,埃及和敘利亞更是表示,交火雙方可以早日接受外交斡旋。
“法塔赫·伊斯蘭”與黎政府的沖突不過是黎國內巴勒斯坦難民問題的冰山一角。在黎巴嫩國內,目前分布著大大小小12個難民營。根據1969年的自治協定,巴勒斯坦難民在難民營中享有行政、司法、財政以及軍事自治權。這就是說,在黎巴嫩國內分布著12個這樣的“國中國”,80年代的黎巴嫩內戰和之后的以軍數次入侵一定程度上就是由于巴勒斯坦民兵迅速壯大以及“法塔勒”武裝介入黎內政,以至于數屆黎巴嫩總理強調巴勒斯坦武裝必須被“解除”,更有甚者,基督教馬龍派的國會議員指責巴勒斯坦難民出生率過高,有搶占黎巴嫩人的生存空間之嫌。
選在此時發動圍剿原因有二:首先是美國推行“大中東”計劃,親西方的黎中央政府在成功借助西方壓力促使敘利亞撤軍之后,希望一勞永逸完成實質上的政令統一;其二,雖然“法塔赫?伊斯蘭”人數不足200人,黎中央政府還是期望借助強硬的軍事行動向國內另一個實力正在迅速膨脹的真主黨顯示自己的實力。
然而,黎巴嫩中央政府此舉的欠考慮也是顯而易見的,雖然“法塔赫?伊斯蘭”看似一顆軟柿子,但是軍事行動背后的政治風險卻是巨大的。如今,整個巴勒斯坦高層和民眾都將黎軍政領導人視為歐美的代理人,這無疑將他們推到了阿拉伯世界的對立面。(文/研究員 智恒一 編輯: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