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五一”長假過后,盡管央行提高了存貸款基準利率,證監會下發過通知提示風險,不少學者表示了對股市后期走勢的擔憂,但滬深股市繼續演繹上升行情,暴漲股票比比皆是,股民隊伍仍在擴大。
面對這種態勢,人們試圖求解:為什么股市能吸引這么多的人氣和資金?為什么管理部門一次次出臺有關政策措施后,牛市“升溫”依舊?中國這輪牛市行情,究竟還能持續多久?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著名經濟學家、北大經濟學院教授夏業良。
行情,你為什么這樣“紅”
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股民新開賬戶超過850萬,超過往年全年新開賬戶的總和。有人據此判斷說,中國民眾積累財富的形式,正從存錢轉變為炒股。此前相當一段時間,存款利率低于通貨膨脹率,百姓把錢存進銀行,所得收益其實為負。雖然最近央行又上調存款利率,但也只是略微高于通貨膨脹率,考慮到今后物價上漲的因素,把錢存進銀行,可能還會“得不償失”。另外,當前百姓投資渠道依舊不多。于是,紅紅火火的股市自然而然就把人們的錢都吸引了進去。
記者:許多媒體評論當前中國股市,常用“瘋漲”、“泡沫”等詞。您對此怎么看?
夏業良:首先,我不認為中國股市在“瘋漲”。今年以來,股市幾乎每月都是“緩漲急跌”,目前還不是“瘋牛”,而是一頭健康并正在發力的“壯牛”。至于“泡沫”,我認為一些業績差、股價高的股票存在“泡沫”,但就整個股市來說,“泡沫”基本不存在。而且我認為,一些個股“泡沫”,目前還沒有影響到股市的整體走勢。
不妨看看外面的世界。從2000年以來,在全球經濟增長中,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的表現更為突出。為此,美國經濟學家把這四國的第一個英文字母連起來加上“s”,組成一個縮寫新詞“BRICs”。由于“BRICs”的讀音類似于“bricks”(磚塊),所以,巴、俄、印、中四國被統稱為“金磚四國”。在始于2003年5月的全球牛市行情中,“金磚四國”中除中國外,股市漲幅都在4至6倍左右。而中國股市當時還陷在熊市里,迄今漲幅僅1.3倍,在“金磚四國”中排在最后。如果中國股市算得上“瘋漲”、“泡沫”的話,那么巴、俄、印三國的股市該叫什么呢?還有一點,中國經濟這20多年來一直增長,可股市在前幾年,從2245點跌到998點,這本身是不正常下跌,可那時卻沒人說這是“瘋跌”。
所以,完全沒有必要給中國股市扣上“瘋漲”、“泡沫”的帽子,關鍵是要弄清楚,現在股市走“牛”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記者:那么您認為現在中國股市不斷上揚的原因是什么?
夏業良:很多學者對這個問題做過深入研究,其中一些觀點我很贊同。首先,近些年來,隨著中國GDP年均增長近10%,老百姓收入普遍提高,用于投資股市的閑錢也多了。其次,受益于國家推行“股權分置”改革和即將下調內資企業所得稅率,上市公司做大做強的激勵機制得到完善,企業效益不斷提高,股價和市值都需要重新評估。第三,政府嚴厲調控房地產市場,一部分炒房資金轉投股市。第四,人民幣不斷升值,海外大量熱錢涌入股市。上面這些因素中,盡管有的正常,有的異常,但都說明了中國股市的上揚并不盲目。
記者:現在有人說中國進入“全民炒股”時代,認為這是市場不理性投資行為泛濫的表現,需要政府嚴厲調控。您有何看法?
夏業良:我覺得“全民炒股”的說法并不科學,比較規范的說法應該是“投資大眾化”。現在,中國股市有9000多萬個賬戶,但不等于就有9000多萬個股民。每個股民一般都有滬市、深市兩個賬戶,有的還有B股賬戶、基金賬戶。另外,在滬深股市上,還有不少多年沒有交易的“死賬戶”和違規開戶的“假賬戶”。這樣算下來,中國股民數量最多也就4000萬人左右,不足全國人口總量的4%。而一些發達國家投資股市的人口比重,一般都達到30%左右。從投資股市的人口比重上看,中國離“全民炒股”時代還遠著呢!
對那些希望政府采取嚴厲措施調控股市的說法,我認為是不妥的。投資者進入股市后,主要面臨兩種風險:一種是股價波動造成的風險,另一種是不法分子違規操作造成的風險,比如人為操縱股價、散布虛假信息等。對于前者,需要投資者提高自身在經濟上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政府一般不必出面強行干預;對于后者,政府必須及時監控、嚴厲打擊,這是維護市場公平秩序的需要。
牛市,對你愛不完
今年春節過后,人們不斷聽說“炒股暴富”的神話,也見證了不少人炒股賺錢的故事。
在這種巨大的財富示范效應下,無論是寫字樓里的白領,還是建筑工地上的民工,大家的賺錢沖動被充分激發了,越來越多的人“蠢蠢欲動”,準備到牛市里“瀟灑走一回”。
記者:最近,“鞋匠定律”廣為流傳——當鞋匠和小商販都成為股民了,“鞋匠定律”就會顯效,也就是說,離股市觸頂的日子不遠了。您是如何看待“鞋匠定律”的?
夏業良:我看不出“鞋匠定律”有什么科學性、合理性。鞋匠炒股與指數暴漲、股市觸頂,其實沒有必然的聯系,難道只有白領和老板才有資格去炒股?老百姓現在為什么會去炒股?那是因為有錢了,窮的時候誰會買股票?老百姓手里閑錢多了,希望把錢投入股市里升值,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鞋匠、民工都是國家公民,都是人民群眾中的一分子,他們有權利通過投資股市分享國家經濟發展的成果。
記者:有這樣一種現象,中國股市越上漲,一些海外投資機構和經濟學者就越擔心,“中國股市泡沫嚴重”,有的甚至呼吁中國政府干預股市。您能分析一下這個現象嗎?
夏業良:對于那些海外投資機構和一些經濟學者的言論,我覺得不可思議。他們不是一向推崇和主張“市場化調控”嗎?怎么這時候希望中國政府出面干預股市?這不是前后自相矛盾嗎?中國有句古話,“聽其言,觀其行”,既然海外投資機構叫嚷“中國股市泡沫嚴重”,那就應該大量減倉,但事實上,它們目前仍在中國股市上買進和持有股票。這說明他們對中國經濟仍然看好,只不過在這輪牛市行情中,他們沒有搭上“第一班車”。對于海外經濟學者的一些言論,可以參考,但不能當作金科玉律。
記者:這段時間,中國股市每天成交量都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這是不是表明股市有些投機過度呢?據說,當年日本股市崩盤前,每天成交量還比不上現在的中國股市,我們是不是對當前股市要有所警惕呢?
夏業良:從某種程度上講,股市總是具有一定的投機性,沒有投機和風險收益的股市,幾乎是不存在的。
日本股市和中國股市是不同的,兩者在很多方面沒有可比性。現在滬深股市日成交量居高不下,主要是因為股市上漲很快,很多人不斷地追漲殺跌,這是股市操作中的常見現象。股票跌的時候,大家都不敢買,害怕再跌;但一旦漲上去,又紛紛買進,期待再漲。同時,現在炒短線的股民比較多,這就加重了市場的投機色彩。另外,一部分新股民存在盲從心理,別人說股票跌他就拋,拋完后股票如果上漲他又買,這種情況在新興的股票市場上難以避免,股市也會因此顯得有些偏熱,但經過一段時間后,還是會慢慢穩定下來的。
風險,不怕熱愛變火海
最近在網絡上,有人根據流行歌曲《死了都要愛》,改編并“創作”出《死了都要買》、《死了都不賣》等股市新歌。有人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前股民們對市場風險的漠視。
記者:5月18號,央行出臺了一組宏觀調控政策,但股市對此似乎毫不理會,有所震蕩后繼續攀高,這是為什么?
夏業良:央行的這組政策包括上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存貸款基準利率,以及擴大人民幣匯率浮動空間。這些政策不是專門針對股市的,而是用來從宏觀上調控整個國民經濟的,目的在于保持經濟穩步增長,防止出現大的波動。其實在這之前,央行已經出臺了很多這樣的政策,但大家都認為這些政策對股市不會產生太大影響,所以股市繼續走高。
記者:這么多年來,中國居民儲蓄一直居高不下,現在好不容易有一部分流入股市。但現在的政策尤其是提高存貸款利率和存款準備金率等措施,或多或少地體現出一種政策導向——把老百姓的錢吸引到銀行去。這又是為什么?
夏業良:這是因為有一部分投資者,拿著養老金去炒股,把房子抵押了去炒股,只想一門心思賺錢,而沒有看到股市里的風險,如果股市下跌,難免出現一些社會問題。因此,通過采取適當的政策措施,把老百姓的錢從股市里吸引到銀行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社會問題的發生。
記者:可實際上股市還在上漲,盡管上漲幅度很小,難道政府的宏觀調控措施在股市上失靈了嗎?另外,最近一個月來,證監會還兩次下發過通知提示風險,但股民們似乎并不理會,仍在頻繁地買賣股票,難道政府的警示提醒也會沒有作用嗎?
夏業良:現在股市震蕩之后馬上又漲起來,因此,股民覺得市場似乎沒有風險或風險不大。而且,見到賺錢的機會,大家都眼紅手癢,想要攔是攔不住的,只有賠了錢吃了虧才會明白,世界上沒有只漲不跌的股票。這也是股市的一個普遍現象和規律。
與政府的提醒警示相比,市場對投資者的教育更深刻,股民也只有經歷過市場的波動,才會真正理解“買者自負”、“股市有風險,入市須謹慎”的含義。
5000點,你知道我在等你嗎
有人說,中國股民既有火焰般的投資熱情,也有海水般的思想困惑。面對當前居高不下、甚至微幅上漲的股市,持有股票還是拋出股票,困擾著每一個股民。
記者:您認為中國股市這輪牛市行情還會持續多久呢?
夏業良:這輪牛市始于2006年10月。但其實早在2005年下半年時,就有一些先知先覺者預期,中國股市即將迎來轉折。因此,從2006年初起,一部分投資者開始大量買進股票并一路持有,現在他們應該已經充分享受到了豐收的喜悅。從國內外情況看,中國經濟目前有著許多有利因素,很可能還會在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內,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受益于此,中國股市很可能迎來一個“黃金時期”。
記者:您的意思是說,中國這輪牛市還會持續攀高?
夏業良:對,還會攀高。當然不排除中間出現震蕩和調整,但是我個人的預期是,只要沒有什么意外,今年股市將會達到5000點。
記者:那會出現暴跌的行情嗎?
夏業良:只要中國經濟不出現大的下滑,不受到外來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股市沒有理由出現暴跌行情。當然,我們不排除股市會有波動和震蕩,這個震蕩的幅度,目前沒有辦法去預計,但肯定不是暴跌。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