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9·11”后,隨著“切膚之痛”的不斷加深,相關國家對恐怖主義威脅的嚴重性都有了新的認識,紛紛加強了反恐措施,尤其是對反恐情報的搜集與交流,其中包括大量使 用臥底。與此同時,一些國際恐怖組織也逐漸感到生存空間的受制及行動上的束縛。為打破相關反恐壁壘,保證行動的隱秘性及恐怖襲擊的成功率,它們也開始有目的地向相關 國家的政府、警察及情報部門滲透自己的人員或收買對方人員。
實際上,所謂的“采用臥底獲取情報”,在專業術語上應該稱為“人力情報”,其與技術情報并列被稱為情報獲取的兩大重要手段。相對于技術情報,人力情報在獲取上比較 困難,經歷的周期相對較長,對人員的要求較高,這是其不足之處。但是,它有一個最大優點,就是臥底能夠獲得一些比較重要且翔實的信息。因此,一名合格的臥底也許就需 要像電影《無間道》中那樣,花幾年甚至是十幾年的時間去培養和潛藏。“9·11”之前,許多西方國家往往喜歡使用技術情報而不是人力情報。難怪美國中央情報局在檢討情 報部門經驗教訓時說,最重要的一個失誤就是“過分依賴技術情報而忽略了人力情報的使用”。
如今的恐怖主義,與歷史上任何一次恐怖高潮相比都有著很大的區別,明顯的宗教甚至種族痕跡使它帶上了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加上歐美等國有意無意的引導,更使得恐怖 與反恐之間的斗爭具有了“類似文明沖突”的模式。以“基地”為首的恐怖組織強烈的自信及其對目的的明確定位,即“堅持長期斗爭、廣泛發展基層力量、將首要目標對準美 英等國”,都決定了目前的反恐不僅僅局限于戰術層面,戰略層面的爭奪更成為雙方斗爭的焦點。因此,恐怖與反恐雙方都立足于持久戰,情報成為雙方交鋒和爭奪的重點。英 國軍情五處日前發出警告稱,與“基地”頭目本·拉登“關系極為密切”的極端分子,正在試圖打入英國的安全部隊。而此前,英國軍情五處則已經開始擴招新間諜,以應對日 益增加的恐怖威脅。
縱觀近幾年的反恐斗爭,相關國家的反恐部門與恐怖組織之間的情報戰、臥底戰,實際上處于一種不對等地位。以極端宗教為代表的恐怖主義在這場戰爭中暫時占到了上風, 而相關國家的臥底行動則幾乎處于一種一籌莫展的狀態。
今年的美國肯尼迪機場案,雖號稱是臥底建功,但需要指明一點,以拉美人為主力制造的這次事件并非當前恐怖主義的主流。穆斯林對西方社會的復雜情感,宗教極端主義的 蔓延、渴望民族宗教自強的信念,以及歐美方面對伊斯蘭社會內部的插手、在巴以問題上的曖昧態度、對阿富汗和伊拉克的進攻等,都成了恐怖主義勢力招募成員、宣揚思想、 凝聚人心的最佳借口和機會,由此造就了穆斯林之間向心力與內聚力的增強。再加上獨特的宗教習俗、相貌特征及生活習慣等因素,都構成了西方情報部門滲透“臥底”的巨大 障礙,即使是能夠滲入,也因為上述理由而只能成為外圍成員。如2004年11月17日美國方面公布的一份“閉門”情報證詞披露,在“9·11”恐怖襲擊發生之前的3年中,美國 中央情報局一直在“基地”組織中派有臥底,只不過他們的級別都比較低,又在“外圍”,所以沒能向美國政府提前報告有關襲擊的情報。相反,對于恐怖主義來說,西方國家 “開明”的移民政策,使得許多西方社會內部有大量穆斯林社區及人口的存在,一些經過“洗腦”和極端思想熏陶的人很方便地就能成為恐怖組織的“代言人”或眼線。如今年 6月,英國格拉斯哥機場案發生后,英國軍情五處宣稱,有多名英國警官涉嫌與“基地”有關聯。這種情況在中東國家表現得最為明顯,大量軍、警甚至政府官員都與恐怖組織 保持著各種關系。而相反,代表著世俗政權和“西方利益”的政府對此卻無能為力。
所以,臥底之戰將成為今后恐怖與反恐雙方斗爭的焦點,情報關系著恐怖襲擊是否成行或政府的打擊是否有效。這既是盾,也是矛,要奪得這場沒有硝煙的戰斗的勝利,關鍵是要爭取到廣大伊斯蘭世界的民心。(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編輯:肖亭)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