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哥倫比亞”號悲劇
對摩根來說,此時的約翰森航天中心,比原來更加充滿挑戰。她要克服的不僅僅是年齡增長帶來的生理問題,還有沉重的心理壓力:就是在這里,她的同伴們永遠地離開了她!
不過,在經過長時間的心理輔導之后,摩根漸漸適應了。當她接到“宇航員教育者”將在2004年升空的通知時,她的第一個念頭是:完成當年麥考利夫沒有完成的工作。
然而,就在摩根和同伴們為越來越近的升空緊張地做準備時,一場意外又發生了——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返回地球時,燃料槽上的隔熱泡沫或者冰塊脫落,擊中了飛機左翼,撞出一條鑿槽,致使灼熱的大氣穿透機翼,進而引起了爆炸。就在爆炸發生的一瞬間,機上人員全部遇難。
一個人一生中能夠目擊幾次航天飛機失事?幾率很小。摩根不幸目擊了兩次。和上次一樣,當“哥倫比亞號”出事時,她就坐在休斯敦發射中心。事故發生后,美國太空總署再次緊急叫停了所有載人航天計劃。摩根的太空夢在觸手可及時再一次變得遙遙無期。
令人驚訝的是,摩根比所有人都恢復得快。她經歷過的“挑戰者”號悲劇和長期的心理訓練,使她對于“哥倫比亞”號的失事,有了更強的心理應對能力。不久,她就開始微笑著鼓勵身邊的同事們從沮喪和低潮中走出來。
“奮進”號上開講壇
從“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解體,到2007年4月美國太空總署決定把“奮進號”送上天,在4年的時間里,摩根一直在堅持枯燥的訓練。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體能問題,需要比其他宇航員花更多的時間來鍛煉身體。
“難道你沒有想過放棄嗎?”當美國記者這樣問摩根時,她激動起來:“這兩次慘劇讓我知道,我沒有時間去恐懼或者退縮。我只會考慮我的未來,所以要堅持下去。”后來,美國媒體這樣形容:“沒有哪個人比她更偏執地追求自己的目標。”
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摩根受到了所有美國人的關注。成千上萬的中小學生給她寫信,表達對她的祝福。慢慢地,她成了所有美國孩子的老師,在一些孩子的詞典中,perseverance(堅韌不拔)這個詞的旁邊甚至寫上了摩根的名字。這一切,和摩根當年崇拜登月英雄阿姆斯特朗時的情形,簡直一模一樣。
2007年8月8日,摩根穿著一件有火把標志的宇航服,登上了“奮進”號航天飛機。她說,這個火把是知識的火焰,而環繞火把的軌道象征著他們的必經之路。在國際空間站里,摩根完成了操縱機械臂和檢查設備的工作;作為一個教育者,她回答了孩子們向她提出的各種問題。8月12日,當“奮進”號的腹部出現和當年“哥倫比亞”號十分相 似的鑿槽裂痕時,人們不禁猜測:她會第三次經歷美國的航天悲劇嗎?
幸運的是,“奮進”號帶著傷安全返回了,疲憊的摩根終于如愿以償,成為美國宇航局打造的又一個神話。她也成了很多美國孩子眼中的一個特殊符號——執著追求目標、勇于挑戰艱險的“天神”。(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