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國“戀人”帶回家
鎂光燈下的馬爾科,盡是輝煌,與風光無限的中國導演和演員站在一起。然而為了這一刻,馬爾科一走就是30多年。
馬爾科·穆勒1953年生于羅馬。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為他的成長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大學期間他一直研讀人類學和東方學,畢業后從事過音樂教學。
1974年,他來到中國,和中國電影一見鐘情。他迷上了謝晉和他導演的電影,以至于所有中國的那些老片子。于是他萌生了把中國電影介紹到意大利乃至整個歐洲的愿望。
愛上中國電影這個“戀人”,他又像其他意大利男人一樣,要千方百計地將“她”帶回意大利這塊既古老又浪漫的土地。
上世紀70年代末,馬爾科回到意大利后,放棄了原先的音樂教育工作,開始專心研究電影,特別中國電影。他為歐洲的一些報紙和期刊寫文章,策劃電影叢書,譯介中國的電影。電影的譯介和宣傳工作是開路的先鋒,這是需要學識、文采和文化底蘊的。馬爾科認為,早期中國電影的寫實意義比意大利電影的新現實主義早了整整十年!
這是何等的高見,需要獨特的勇氣。這給那些中外電影比較研究的學者指出了一個重要的課題。1979年,馬爾科在都靈獨立創辦了“電的影子”(Ombre Elettriche)電影節,把中國電影大規模地呈現在國際同行面前。之后他又擔任了佩扎羅電影節、鹿特丹電影節主席;1983年,他在佩扎羅電影節安排了“亞洲電影面面觀”單元,組織專題放映香港電影。
20多年前在都靈舉辦的《中國電影回顧展》,是迄今為止在外國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中國電影展。馬爾科將舉辦地選在都靈頗有深意。這里有意大利國家電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重要、收集電影資料最豐富的電影博物館之一。
那一次中國影展,展示了近百部中國電影,從最早的默片《勞工之愛情》(1925年)到當年最新影片《天云山傳奇》。馬爾科奔波于中國和意大利之間,不僅說服中國電影主管部門允許讓這么多片子走出國門,又游說意大利有關部門,特別是都靈市政府,解決經費和場地等各方面問題。
電的影子,最美麗的祝賀
1986年,馬爾科在電影研究和組織方面的突出才華引起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注意,他們請馬爾科專門負責亞洲的選片工作。從此,他擔任該電影節選片委員會的亞洲區選片工作長達18年之久。
上任第一年,他就將凌子風導演的《原野》送到了威尼斯電影節,這是中國大陸第一部參加國外大型影展的影片。第一部在威尼斯電影節獲獎的中國大陸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也是由他推薦的。
馬爾科說:“西方人特別是歐洲人,如果真正想了解中國電影走過的發展道路,只能從了解過去的中國電影,尤其是上世紀30年代的電影開始。”可是,中國老電影的膠片需要修復。馬爾科四處奔走,促成了意大利普拉達基金會、威尼斯雙年藝術展電影部與中國電影資料館合作,花了大約60多萬歐元修復1934年到1949年期間上海的10部名 作。整個修復工作邀請了優秀技師尼古拉·馬贊蒂參與,他曾修復了卓別林的經典影片。在他的指導下,修復后的影片畫面清晰、穩定而有層次感,還原了影片原聲態效果。
2004年起,馬爾科任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席。他對古老的“金獅”做了一些改革,使之成為一個“靈活輕快”的電影節。馬爾科曾許下諾言:“到中國電影誕生100周年的時候,威尼斯電影節一定會用最美麗的方式來祝賀。”
2005年是中國電影的百年華誕,當年的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特別設立“中國電影回顧單元”。就在電影節開幕的同一天,馬爾科主編的《電的影子》出版和發行。這是一本旨在讓更多的觀眾真正了解中國電影的書籍。馬爾科實現了自己的諾言。
多少年后,當人們提到馬爾科時,他不僅僅是制片人、電影史家、影評人,更是將中國電影推向世界的第一人。當中國電影人走在國際電影節的紅地毯時,我們要感念馬爾科·穆勒,不能忘記這些曾經幫助中國電影的朋友們。
(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