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是個美食家
叢軍曾在她的文章中提到,父母性格反差很大,父親陳毅好動,講話快人快語,做事雷厲風行,生活上馬馬虎虎,要求不高。母親張茜則好靜,生活中井井有條、干干凈凈。“一個急一個慢,現在想起來他們倆是非常好的組合,最佳組合。”叢軍說。
張茜原名叫張掌珠,1938年參加新四軍時,她還不滿16歲。她在戰地服務團經常為部隊和群眾演出,演技出眾,歌喉動人,加上容貌俊美,深受將士們的喜愛,也打動了 陳毅的心。
1940年2月,39歲的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與18歲的湖北姑娘張茜在江蘇溧陽水西村新四軍江南指揮部結為伉儷。此后,這對夫妻相濡以沫,牽手走過了32個春秋。
叢軍這樣評價父親:“風趣幽默,多才多藝,懂得生活,有品味”。在她的記憶里,家里經常是高朋滿座。周恩來、鄧小平、李富春、李先念和幾位老帥都到陳家做過客。一些老部下來北京開會,陳毅照例也要做東。一來二去,開支自然不小。有時陳毅看過賬單會大吃一驚,趕快向夫人張茜保證:一少請客,二少欠賬,三多寫稿子賺錢填窟 窿。可是過不了多久,故態復萌,照請不誤。
叢軍說,父親還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美食家。陳家有道拿手好菜:罐罐雞和罐罐牛肉,這也是川菜中的一道特色菜。一次,陳毅特地把周恩來請到家里共享口福。周恩來吃后贊不絕口,還專門請廚師出來,非要見見本人,可見味道之美。
“有次,萬里叔叔跟我說,你爸爸特別愛吃,他說要吃遍京城所有的小吃。有一次他開完會,就找到萬里,說你帶我去吃砂鍋居吧。因為當時萬里是北京市的領導,熟悉北京的地方。”
1964年,趙樸初寫了一首詩,當時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陳毅讀后很高興,中午就把趙樸初請到家里,他特別吩咐廚師要多炒幾個好菜。結果一桌菜上齊了,趙樸初很少動筷子,而且光吃白飯,不吃菜。
陳毅怔了半天才恍然大悟:“噢,你是居士,不吃肉的。”
他趕緊叫叢軍告訴廚師:快,趕緊弄個雞蛋來。
叢軍說:“父親有種與生俱來的豪爽,什么人都可以交朋友,高興起來就把人請到家里來吃飯。我們家的人,都和父親一樣豪爽,比較大方,對朋友非常真誠,非常直率。”
“妹妹結婚后,你們才能分家”
叢軍永遠也忘不了,“母親去世后,我留學回來,大哥帶著我去鄧小平家。小平叔叔留我們吃飯,還說,‘給姍姍開間房,讓她住到我們家吧。’意思就是讓我今后和他們生活在一起。”同行的大哥陳昊蘇婉言謝絕了鄧小平的好意,哥哥決定他們自己養活這個妹妹,不給組織添麻煩。
“1974年我回國去看望鄧穎超媽媽,鄧媽媽也說:姍姍咱倆住一起吧。我沒接茬,心里感謝鄧媽媽的好意。因為我覺得這是不可能的,鄧媽媽那么高的身份,另外我當時很快就要結婚,自己要組成家庭了。”
對于這些人這些事,叢軍至今感恩。
張茜去世前,專門對陳昊蘇三兄弟交待:一定要等到妹妹結婚成家后,你們才能分家。1977年春節,在母親去世3年后,叢軍和王光亞喜結良緣。陳昊蘇、陳丹淮和陳小魯兄弟遵從母親的遺愿,湊錢為妹妹張羅了婚禮。
叢軍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丈夫王光亞是她在英國留學的同學,又都從事外交工作,兩人相知甚深。他們唯一的兒子畢業于北京工業大學,如今在一家證券公司工作。談起兒子,叢軍一臉幸福,“我希望他能真正了解他的外公,這是我最大的財富,也是我的全部家產。”
年過半百、經歷了人間滄桑的叢軍,更加理解了當年父親對自己的要求。她把這樣的希望傳給了自己的孩子:“我和他的舅舅們,一直是靠自己奮斗,正派、正直,希望他也做這樣的人。”
(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