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雖說有些日本媒體給福田康夫頭上戴的“知華”、“親華”、“媚中”等帽子,肯定不是他對中國態度的全部,但卻能說明,福田康夫與中國有著不尋常的關系。事實上,福田康夫與中國的關系,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40年代,日本前首相、他的父親福田赳夫那里。
“汪偽顧問”曾經很尷尬
福田赳夫應該算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通。
不過,這段歷史提起來并不輕松,因為翻開福田赳夫的簡歷,能看到這樣的介紹:“福田赳夫,1905年1月14日生,群馬縣群馬町人。1941年隨汪精衛偽政府‘經濟顧問’石渡莊太郎到中國,主持汪偽‘儲備券’的發行工作。1942年任汪偽政府‘經濟顧問’。”
汪偽“儲備券”的發行充斥著血腥。所謂的“儲備券”,是指日偽成立“中央儲備銀行”,為與重慶國民政府發行的法幣對抗而拋出的“中央儲備銀行儲備券”。在這場貨幣戰中,“儲備券”發行之初,上海的銀行、錢莊拒絕與“中央儲備銀行”往來,商店也拒收“儲備券”。為強行推廣“儲備券”,包括福田赳夫在內的日本籍“經濟顧問”,指示汪偽特工總部特務手持“儲備券”前往各大商店購貨,若遭拒收,即拔槍威脅,迫使商店接收。最令人發指的是,汪偽特務于1941年先后制造了兩起駭人聽聞的血案,將江蘇省一家銀行的11名職員集體槍殺,后又抓走中國銀行的職工128人,并先后襲擊中央銀行在上海的兩個駐地,造成14人死亡、1人受傷。因此,福田赳夫在中國的這段歷史,是讓他的家族蒙羞的往事。
上個世紀70年代,中國駐日本特命全權大使、堪稱抗日英雄的八路軍老戰士符浩正式到任后,對日本內閣總理大臣福田赳夫進行到任拜會。福田赳夫曾經學過8年漢語,熟讀中國的經史子集。為顯示對中國大使的親切,福田赳夫用漢語請符浩喝茶,并且大談他所讀過的中國經典名著。當談到他的從政資歷時,福田說:“我早年曾在汪兆銘(汪精衛)南京政府擔任過財政顧問。請問大使閣下當時做什么?”符浩微微一笑說:“那時我是八路軍,正和日本侵略者作戰?!备L镆粫r語塞,忙呷了一口茶,以此掩飾頓生的幾分尷尬。
日本戰敗之前,福田赳夫離開了中國,此后一直官運亨通,甚至連戰敗都沒有阻止他的升遷——1945年任日本大藏省官房長官,直至1971年任佐藤內閣外務大臣。
不久,佐藤宣布下臺,自民黨內為爭奪總裁寶座,展開了激烈爭奪,實力人物三木武夫、田中角榮、大平正芳、福田赳夫都躍躍欲試,“三角大福”之戰拉開戰幕。
此時,在臺灣的蔣介石,比日本人還要關心日本的這場總裁爭奪戰,他急召蔣經國、臺灣駐日“大使”彭孟緝等協商對策,欲全力支持福田赳夫執政。
福田赳夫與蔣介石淵源極深,是當時日本親臺派的密友。蔣介石親自出馬,與佐藤、岸信介兄弟聯系,又命彭孟輯動員賀屋興宣、灘尾弘吉、椎名悅三郎等日本右翼實力派人物,幫助福田赳夫全力以赴投入競選。
但結果,福田赳夫失利,田中角榮勝選。蔣介石又趕緊派彭孟緝趕到福田赳夫家登門慰問。4年后,福田赳夫終于出任日本首相。但臺灣當局怎么也沒有想到,恰恰是福田赳夫,于1978年主持簽訂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