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當俄羅斯的“超級炸彈”——“炸彈之父”從天而降時,就連它的總設計師尤里·博連科都沒料到,它會在世界范圍內引起那么多關注。
“炸彈之父”初次亮相
9月11日晚,莫斯科郊外的俄羅斯國防部武器研究所——第30中央研究所的食堂內,所有人的眼睛都盯向大廳中央的電視屏幕。電視臺正在播出一條重磅新聞:俄軍成功試爆了當今世界威力最大的常規炸彈——“炸彈之父”!
電視畫面顯示,一架圖-160戰略轟炸機在高空投下一枚巨型炸彈。隨著一聲驚天動地的爆炸聲,試驗場上騰起一團巨大的“蘑菇云”,一幢多層建筑轉眼間被夷為平地……
隨后,俄武裝部隊副總參謀長亞歷山大·魯科申發表電視講話:“試爆結果顯示,新型炸彈的威力和潛在殺傷力堪比核武器。可以說,當今世上還沒有能跟它相比的常規炸彈。”他還強調:“試爆新型炸彈并不違反任何國際公約,也不會挑起新的軍備競賽。新型炸彈將使俄軍能更好地保衛國家安全,在任何地區、任何情況下應對國際恐怖主義?!?/p>
看到這里,“炸彈之父”的總設計師、第30中央研究所所長尤里·博連科,端起一大杯伏特加,對同事們說:“我要謝謝在座的每一位,感謝你們的親朋好友!”說罷,他將杯中酒一飲而盡。其他人也跟著舉起了手中的酒杯……一名在場的工程師事后告訴俄《生意人報》的記者:“那杯伏特加,是咸的!”
普京總統救了他們
酒是咸的,因為里面有淚水。
“‘炸彈之父’的設計隊伍,是一個經歷過風雨的堅強團隊。”博連科說,“我只是一個帶隊的人,如果沒有大家的堅持,就不會有‘炸彈之父’。”
第30中央研究所,曾擔負蘇聯航空兵、空軍和陸軍的航空炸彈、炮彈等的設計任務,是蘇聯最絕密的軍工單位之一。冷戰時期,第30中央研究所集中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科研人才。他們雖然與世隔絕,但享受著最好的待遇。博連科回憶說:“那時候,就算莫斯科的警察也無權檢查我們的車輛;我們的工資很高,年輕人都不知道錢往哪里花,因為他們住的房子、用的車子、吃的飯菜都是免費的。此外,中央領導人和高級將領也經常來視察,讓我們備感榮耀?!?/p>
但是,1991年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經濟陷入崩潰狀態,第30中央研究所的科技人員和其他地方的軍工研究人員一樣,失去了往日的生活方式和榮耀。
“簡直是一夜之間變了天。”博連科苦笑著說,“在接下來的十多年間,政府的撥款一年比一年少。1996年1月,我們只拿到了12%的當月預算經費,第二個月也只拿到50%。”這些曾經衣食無憂的專家,一下子掉進了生活的“煉獄”——工資僅高于貧困線,大家被迫縮短工作時間以減輕饑餓感……”
博連科和他的同事們“全都傻了眼”。過去一直由國家“供養”的他們,甚至不知道到外面去找工作。此時,一些外國人找上門來。“我的一位同事為了能填飽肚子,就跟著外國人走了,幫助他們研究炸彈?!碑敃r,已是副所長的博連科只能一次次對仍在堅守的骨干們說:“面包會有的,一切都會有的。我們能理解離開的同事,但希望堅守的人繼續工作,畢竟國家不能沒有國防科技……就算是像乞丐般活著,我們也要堅持工作!”
2002年,在普京總統的帶領下,俄羅斯的經濟狀況有了一些好轉。第30中央研究所也迎來了轉機。他們首次在年初就拿到了全年的科研經費,而且預算部門還說——“如果不夠,還可以申請!”
也是在這一年,俄軍情報機構截獲一條重要情報:美軍已開始試驗新的超級常規炸彈。由于俄美兩國已經簽署了裁減核武器的協議,研制殺傷力幾乎等同于核武器的常規炸彈,就成了俄軍迫在眉睫的任務。這個任務,直接壓到了博連科的身上。
2003年3月11日,美國的“炸彈之母”試爆成功后,研制出“更大、更強”的常規炸彈,更成了博連科要求全體科研人員的標準。
通過反復研究“炸彈之母”的圖片和數據資料,博連科和他的同事們找到了突破點——采用“兩級引爆法”,即通過第一次引爆將炸彈主體送入空中,然后讓其發生第二次爆炸,以此來殺傷敵人。與傳統的炸彈相比,這種新型炸彈產生的沖擊波和超高溫,輻射距離更遠,產生的局部真空環境更具破壞力,能使附近的各類生物“全部蒸發”,堪稱“小型核彈”。
“我們不想跟誰競賽”
俄軍試爆“炸彈之父”的消息傳出后,立刻“引爆”了一系列強烈反應。
英國《泰晤士報》認為,當前,俄羅斯與西方的關系十分緊張——普京痛斥美國“到處點火”;俄羅斯撕毀與北約簽署的“常規武器條約”;此外,俄羅斯宣稱在北極地區擁有主權……在此背景下,俄羅斯成功試爆“炸彈之父”,顯然是在向美國發出不一般的對抗性信號。倫敦國際戰略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克里斯托弗·拉貢分析認為:“‘炸彈之父’是俄羅斯領導人向外界傳達的一種特殊聲音
對于北約反導系統的日益逼近,俄羅斯做出了擲地有聲的回應。”但加拿大《環球郵報》則認為,“超級炸彈”競賽其實是美國先挑起來的。
面對眾多猜測,博連科不屑于辯解。他說:“我們在研制炸彈時,從來沒想過要跟其他人比較,更別說是競賽了。我只知道,俄羅斯需要威力大、價格便宜的炸彈,我們需要用它來保衛我們的祖國。”
(來源:《環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