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皇權的史鑒
將歷史研究的枯燥學問變成普適大眾的講座絕非易事,不僅需要學者的功力,還要有耐心,從淺顯處帶領聽眾思考,再為這些思考找到事例來表述。“比如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魏征以前是太子集團的核心人物,政變后就在家里等死。李世民把他帶到面前后,第一句話就問,你為什么挑撥我和哥哥的關系,以致我們兵戎相見?魏征回答,太子要是聽我的話早點把你殺掉,就不會是今天的下場。李世民聽完和顏悅色地問,你愿不愿意到我這里當官啊,魏征立即答應了。”
講到這里,孟憲實停了下來,輕輕一揚眉,“為什么二人寥寥數語就化解了兇險尷尬的氣氛?因為李世民和太子是權力之爭,不是誰挑撥關系的問題,魏征對此很清楚,但這話不能說,說了非砍頭不可。所以魏征繞開,他主動承擔了另外一個責任——我曾建議太子殺掉你。這句話魏征是在告白:太子對我不是言聽計從,其實沒有重用我;我和你英雄所見略同,如果我是你的大臣,我的建議你會不會采納呢?魏征只用一句話就道出自己和太子的距離,同時也道出了對李世民的欽佩。一句話表達了多種感情,但講出來卻一點也不失尊嚴,這就是高手之間的會談。”
這一段歷史典故讓現場觀眾大有興趣。一位女士起身提問:“李世民大膽使用魏征,他怎么能夠防止這位謀略過人的大臣再起異念,為他人服務呢?”
話音未落,觀眾們掌聲一片,孟憲實也點頭微笑:“這是一個好問題。也許處于領導位置都會有這種想法:我重用了仇敵,怎么能夠保證安全呢?這個安全由你自己來保證。魏征當了一輩子諫官,他的建議避免唐太宗犯了太多的錯誤。李世民把魏征安排在這樣一個崗位其實很安全,他只是重要的高級顧問。他的策略,李世民可以采納,也可以不采納,最后決定權握在皇帝手里。如果要讓這樣一個人獨當一面,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歷史智慧的力量就這樣被孟憲實一點一點地翻揀出來。同樣的歷史記載,學者個人解讀的角度不同,大眾獲得的啟示便不同。雖然各自窺斑見豹,看到的都還是同一只豹子而已。無論現場抑或電視機前“名家講談”的觀眾,都將由此引接入門,遂而走進自己的歷史閱讀中。(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