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出世心做入世事
“佛教倡導的是出世,而企業的精神卻代表著積極入世,佛教思想與企業精神之間是否存在沖突?”一位現場觀眾的提問代表了很多人對佛教的疑惑,這也讓吳言生發覺,原來有不少人對于佛教的理解還有偏差。
“首先,佛教并非出世而是入世的。大成佛教講‘普度眾生’、‘悲智雙運’,說的就是一個修佛之人光是覺悟了遠遠不夠,還必須來到世間,拯救其他的人。所以說佛教的精神是入世的,甚至是濟世的。其二,日本明治時期的禪宗高手鈴木正三曾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場’這個概念,在企業界的精英里非常流行。我們的工廠、企業就是我們修道的地方。出家人用愛心、平等、敬重、包容、感恩來管理道場,我們也可以用同樣的精神來管理企業,企業也能因此產生凝聚力、向心力。”
開啟了對佛教的認識之后,現場觀眾的思考就越來越深入,追問也愈來愈切。“佛教一直提倡放下,中國傳統文化提倡的也是中庸忍讓,這和現在社會中所提倡的積極進取是否存在沖突呢?我們該如何用禪宗更好地去解釋它?”
“這就回到了我開頭所講的‘放下’與‘擔當’,如何將它們與現實生活更加緊密地聯系起來。一位名叫蒙克夫·基德的登山家,在不帶氧氣瓶的情況下,多次跨過海拔6500米的登山死亡線。許多人感到不可思議,基德卻淡然地說:‘無氧登山最大的障礙是欲望。在空氣稀薄的高山上,任何一個小小的雜念都會使你需要更多的氧氣。為了登上峰頂,為了使四肢獲得更多的氧氣,必須學會拔除一切欲望和雜念。’當我們攀到了人生、事業的高處,一旦雜念過多,就會跌下來。要成功,就必須放下。這里的放下,并非是放下對事業的熱愛與責任,而是放下雜念,釋放潛能,從而更好更勇猛地達成我們生命的偉大目標。”
看著眾人臉上或多或少顯露的“頓悟”,吳言生欣喜地說:“最后送給大家一句話吧: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業,用加法來工作,用減法來生活。這樣,才能回歸本心,享受智慧人生!”(來源:《環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