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的“一國兩制”
漢人韓延徽,是契丹的功臣。
最初,韓延徽是定州軍閥劉仁恭的幕僚,受命出使契丹。談判一邊進行,劉仁恭一邊在邊界滋事,阿保機一怒之下,扣押了韓延徽。韓延徽面不改色,三言兩語,令阿保機驚訝于他的機敏。
自此,韓延徽成了阿保機的左右手。阿保機對他的信任,是罕見的。韓延徽的母親病危,他招呼也不打,連夜跑回了幽州老家。換了別的皇帝,就算不按“投敵罪”論處,也會疑心重重。可阿保機沒有,他耐心地等韓延徽回來,一如既往地委之重任。眼看契丹皇帝善待漢官,許多漢人文官相繼歸附。
在和韓延徽的交流中,阿保機意識到了中原的先進在乎制度。
公元916年,阿保機在西樓之地,祭起了青牛白馬旗,告示先祖:大契丹國成立。立國之后,就是創(chuàng)制。阿保機發(fā)現(xiàn),國境越來越大,可西部草原上新征服的奚族、室韋,不習慣耕種;投奔的漢人,又不可能去牧馬。怎么辦呢?他設置了兩套平行的行政機構——北面官“以國制治契丹”,保留契丹部落的用人慣例;南面官“以漢制待漢人”,幾乎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翻版。一個皇權,兩套官制,并行不悖。
每年的春夏秋冬四季,阿保機會到四個不同的地方居住,稱之為“四時捺缽”。表面上,這是“游牧”之意,實際上,已是巡察制度。
飽讀中原詩書的阿保機還想到了一件事:每逢和中原各國交涉時,唯獨契丹沒有國書,十分尷尬,為什么不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字呢?他命人用300多個漢字作拼音字母,創(chuàng)造出了契丹文字。
妻子的政變
契丹國步入了正軌,阿保機也是半百之年。他還剩一絲不安:誰來繼承皇位?
政治婚姻往往造就怨偶,但阿保機和述律平卻是一對難得的恩愛夫妻。述律平很有政治才干,重用韓延徽,就是她力主阿保機做的決定。唯獨立儲問題,夫妻倆嚴重分歧。
阿保機曾讓三個兒子在冰天雪地中外出采薪。長子耶律倍,只選干燥的柴禾,捆好再背回來;次子耶律德光,不管干的濕的,抱回來再說;幼子耶律李胡,又怕冷又怕苦,胡亂撿一些,嫌累又扔了大半。阿保機對述律平說:“你看,大兒巧,二兒誠,小兒子則連談都不必談了。”
誠和巧,又該選誰呢?中原王朝的嫡長子繼承制,在阿保機的心里扎了根。這個念頭觸怒了契丹貴族。契丹人游牧為生,風霜雪雨隨時來襲,可以依靠的只有身邊手足。兄終弟及,才是契丹人的正統(tǒng)。你想讓嫡長子世襲是吧?好,那我們就反對嫡長子。理由是,耶律倍雖有才,卻無軍功。
但讓阿保機真正頭疼的是,述律平不喜歡漢化很深的長子,她喜歡熱衷武力的耶律德光。阿保機不想自己家里也弄出一個“玄武門”來,926年,他奪下渤海國,改名丹東,封長子為丹東王。讓嫡長子繼位的態(tài)度,至此已非常堅決。
但他低估了妻子的手腕。927年,阿保機暴病而亡,留下遺詔讓皇弟寅底石輔助耶律倍。一輩子夫妻情深的述律平,公然否認丈夫遺詔,聯(lián)合舊貴族,截殺寅底石,改立耶律德光為帝。
面對母親和弟弟的背叛,耶律倍悲憤出走幽州,只留下一首傳世詩作: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xiāng)人,從此投海外。
一世英雄的阿保機,帶領他的族人從遼河走向了廣大的北方。但面對此詩,他是否也只能淚灑遼河了?(來源:《環(huán)球人物》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