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唐浩明,著名學者、作家,其代表作《曾國藩》成為大陸最暢銷長篇小說之一。更憑借主持出版的《曾國藩全集》、20余萬字的曾國藩研究論文以及《唐浩明評點曾國藩家書》,點燃“曾國藩熱”。
毛澤東和蔣介石,是中國現代史上著名的“死對頭”,卻都在案頭上擺著同一套書:《曾文公文集》。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曾國藩。將他的成功之道拿到“全球通名家講談”上與眾人分享,被稱為“曾國藩異代知己”的唐浩明自然是不二人選。
“曾國藩是一個農家子弟,卻成就了巨大的事業;他是一個書生,卻建立了赫赫的軍功;他是一個理學家,又是治理國家的能臣;他是傳統的唯物者,又開創了新興的運動……毫無疑問,這是一個人生的成功者。”
每日檢討,自我革命
“曾國藩,原名子城,清嘉慶十六年(1816年)生于湖南一個小山村,家里世代是農民。”曾國藩5歲接受啟蒙教育;23歲中秀才;24歲中舉人;28歲中進士,并將自己的名字改為“國藩”,誓要為國家做出貢獻;30歲時入職翰林院,級別是“副處級”……
在唐浩明看來,曾國藩一面靠著圣賢書扶搖直上,一面卻十分清楚:書本只是求得功名的敲門磚,真正的圣賢人格,要靠“修身”才能得到。曾國藩的修身秘訣只有五個字:誠、敬、靜、謹、恒。
“昨晚,我夢見一個朋友得了一筆意外之財產,我心動了。早上醒來,覺得自己很可恥,好利之心居然在夢里都表現出來。中午吃飯時,席上,有人說另一個人最近也發了一筆橫財,我的心又為之一動。我這個人都是卑鄙、下流。”
唐浩明引述的這段話,出自曾國藩的日記。“曾國藩早期的日記,就是他每天自我檢查、約束、反省的記載。他以這種‘靈魂深處爆發革命’的方式,和自己身上的毛病進行斗爭。”而他自我斗爭的底線,就是那個修身五字決。
“‘誠’,是不自欺,也不欺人;‘敬’是為人謙恭、做事認真;‘靜’,說的是安寧、專一的心態;‘謹’意在提醒自己說話要謹慎,不假大空;‘恒’,則是持之以恒,富有規律性的意思。”曾國藩還給自己提出了一個最重要的要求:慎獨。“‘慎’即‘謹慎’,‘獨’即‘單獨’,這是中國儒家道德自律的最高境界。‘君子必慎其獨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外在監督和約束的情況下,也要按圣人的要求來規范自己的思想和行為。”
唐浩明認為,正是這種嚴格的修身,為曾國藩日后擔當大任,做好了充分的嚴格的準備。曾國藩因此在同僚間擁有了極好的口碑,也因此引起了最高決策層的關注。于是,從28到37歲這10年間,他獲得了7次升遷的機會,甚至曾經一夜之間連升四級,從一個“中級官員”躍升為二品當朝權貴,“做過除財政部之外的工、兵、刑、吏、禮這五個部的‘副部長’,足見最高決策者對他的信任。”
“一生三變”
曾國藩去世后,他的一位好友歐陽兆熊用“一生三變”四個字,概括了曾國藩進入仕途后的30年生活。他從一個純粹的文人變成一個率領湘軍的嚴苛大臣,功成之時他又幡然醒悟,成為激流勇退的智者。而這三變背后,都有他的思想變化脈絡:由詞賦之學轉向儒家的程朱理學;再由程朱理學改變為法家的申韓之學;守父喪時,他悟出以柔克剛的道理,轉而吸收道家的黃老之學。
“第一個轉變自不用說,曾國藩靠著程朱理學的指引,打造好了自己的人格基礎。緊接著,在太平天國運動風起云涌之際,曾國藩奉旨充任團練大臣,隨之變化的,還有他所奉持的理學。”
促成曾國藩這一轉變的原因,在于當時湖南所面臨的嚴峻形勢,以及湖南官場頹弱疲沓的風氣。“在一封上呈朝廷的報告中,曾國藩明確表示,為了社會安定,一定要嚴刑峻法,即便自己因此背負罵名也在所不惜。”因為曾國藩的“嚴苛”管理,湖南官員幾乎被他得罪殆盡;但同時也訓練出當時最富有戰斗力的湘軍。而負面的影響,則是在江西軍事進退維谷的時候,曾國藩陷入了孤立無援的處境。恰在此時,父親病逝,曾國藩就以此為借口離開軍營,回到家鄉。
曾國藩到家后大病一場,一位名醫為其診斷,結果是,“岐黃可醫身病,黃老可醫心病。”曾國藩是個聰明的人,他決定,將道家的“順其自然”和“以柔克剛”作為自己日后的思想和行動指南。
“同治三年,被太平天國占領的南京終于被曾國藩的親弟弟曾國荃率領的吉字營攻下。收到捷報的當天,朝廷便封曾國藩為一等侯,曾國荃為一等伯。可與此同時,曾氏兄弟也受到來自朝廷的指責。其一,打下南京城后,太平天國的兩個首領李秀成和幼天王化裝成湘軍逃了出去,朝廷認為這一仗打得不夠漂亮;其二,湘軍沖入南京后,搶劫了金銀財寶,朝廷認為這些財產屬于國家,需要上繳。朝廷的行為,激怒了曾國荃和他手下的一批將領。他們甚至動了造反的念頭,要曾國藩黃袍加身。可曾國藩呢?他不但拒絕了下屬的好意,甚至根據道家的精神,決定功成身退。”
唐浩明分析說,曾國藩的“功成身退”循序漸進,非常明智。“首先,他在給朝廷的捷報中,將一切功勞歸功于中央;其二,動員剛滿41歲的曾國荃稱病,解甲歸田;其三,將攻打南京的吉字營裁減了90%人馬,解決了朝廷的心頭之患。在應對朝廷之外,曾國藩也想到了自己在民間的未來。當年,因為湘軍缺乏軍餉,他曾下令設立臨時稅務局,攔路收稅,讓百姓恨之入骨。如今,曾國藩下令撤掉稅務局,收買人心。贏得了民心、士心,曾國藩也保證了自己的功成身退。”
盡人事,聽天命
沉醉于精彩的歷史故事之余,觀眾們提出的問題一點也不含糊。“經歷了那么多苦難終于功成名就,曾國藩為何偏要在這個時候功成身退?”
這在唐浩明看來情有可原。“首先,曾國藩一直認為,沒有朝廷的科舉,自己不可能擁有這么高的地位,決不能忘恩負義。第二,曾國藩人生的最高目標是澄清天下。到了晚年,他總說自己這一生一事無成。因為在他心中,澄清天下的目標確實尚未達到。第三,修身首先就是要講求誠信,曾國藩說過那么多忠于朝廷的話,他是不會允許自己言行相悖的。曾國藩曾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連年的戰爭使皖南、江南這些富庶的地方也賣起了人肉,‘仗打到這個樣子,我作為一個帶兵的將領,內心十分愧疚。’曾國藩痛恨戰爭,甚至反對自己的兒子從軍,他又怎會容許戰爭由自己再次挑起呢!”一番至情至理的分析,將曾國藩在那個時候的復雜心情剖析得淋漓盡致。
“曾國藩遇到過那么多磨難,是怎么堅持下去的?這種心態是否對我們有所借鑒?”另一位觀眾的問題將眾人的思維從歷史引向了現實。
“我曾專門寫過文章分析了曾國藩的性格,他好強、不認輸、不愿放棄,這是他能夠取得成功的內在因素。而讓他堅持到最后的另一個動力,就是他認為自己必須對身后的這個團隊負責,如果干不好,就對不起大家。在曾國藩生命結束前兩天,他跟一個朋友開玩笑,說自己死后墓碑上只刻12個字,‘不信書,信運氣,公之言,傳萬世’,這也在很大程度上表達了他‘盡人事而聽天命’的處事態度。”在唐浩明看來,這是一個賢人的境界,只是賢人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通過自己的修身努力做到的。(來源:《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