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在2007年11月,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友》雙月刊上,一篇文章的標題頗為耐人尋味:《你所不知道的最有影響力的人物》。文章開頭這樣寫道:“他有關非暴力抵抗的理論,對全球民主與獨立運動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他在自己的家鄉——美國卻鮮為人知。吉恩·夏普也許就是你從沒聽說過的最重要的人物。”
哪里有“顏色革命”,哪里就有夏普
如今已年近80歲的吉恩·夏普,長期隱居在美國馬薩諸塞州東波士頓的一幢公寓里。這個瘦弱的老頭,看上去甚至有點靦腆。對外界來說,他的生活始終是個謎——他不僅從沒有過妻子、兒女,而且幾乎沒有一個朋友。
但誰也不會想到,這個老頭竟是顛覆過多個國家政權的“總導演”,是一些國家反政府組織的精神領袖。
1991年8月19日,葉利欽在俄羅斯聯邦議會大廈前登上一輛坦克發表講話的一幕,一直被西方媒體視為蘇聯瓦解的經典畫面。但是,在這個有點悶熱的夏日里,很多人都沒有注意到,在葉利欽發表演講的不遠處,散落著一些小冊子——《非暴力革命指導》;更沒有多少人注意小冊子上的作者署名——吉恩·夏普。
那時,夏普還沒有成為“顏色革命精神教父”。
“事實上,在上個世紀末發生的所有世界矚目的‘顏色革命’中,幾乎都可以看到吉恩·夏普的身影,前蘇聯、東歐、拉美和中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友》雙月刊在介紹吉恩·夏普的文章中,甚至將中國也列進了夏普的“攻擊目標”名單。這篇文章透露,“每天,吉恩·夏普都會在他的寓所里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電話。這些電話大多是來自發展中國家反政府組織的成員。他們希望獲得夏普關于非暴力政權更迭方面的指導,以及資金上的支持。”
2002年,70多歲高齡的夏普受到“邀請”,來到荷蘭的政治中心海牙。當時,他所在的愛因斯坦研究所的工作人員都勸他不要去了,但他說:“這是工作需要,我一定要去。”在海牙,來自很多國家的“非暴力精英”得到了夏普的親自培訓。同一年,在他的得意門生們的策劃、活動下,塞爾維亞爆發“天鵝絨革命”,反對派推翻了米洛舍維奇政權。
夏普在塞爾維亞的“成功試驗”,很快引發了連鎖反應——據一些西方國家的媒體披露,塞爾維亞反對派推翻米洛舍維奇后,馬上幫助格魯吉亞同行發動了“玫瑰革命”,推翻了謝瓦爾德納澤政權;而格魯吉亞反對派則“指導”烏克蘭同行發動了“橙色革命”;吉爾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也是按夏普設定的模式爆發的。
2007年9月,緬甸爆發被西方媒體稱為“藏紅色革命”的政治危機。大約3個月后的12月6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的一篇文章披露,美國在這場危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1994年,一位頗有遠見的美國人,出現在泰緬邊境地區。他向那些從緬甸逃出來的學生傳播非暴力抵抗理論……”《金融時報》文章提到的那個美國人,正是吉恩·夏普。文章隨后透露,在過去的3年中,夏普和愛因斯坦研究所,在泰緬邊境地區,培訓了3000多名來自緬甸各地的反對派,其中包括數百名僧侶。培訓內容除非暴力革命的各種策略和方法外,還包括如何與警察等現政權維護者展開溝通的技巧。此外,愛因斯坦研究所還為這些人提供物質上的資助,比如為僧侶們提供手機等通訊信工具。這都為2007年9月僧侶們策動的大規模示威活動作了鋪墊。
人們發現,在緬甸危機中,反政府人士嚴格按照夏普的“戰斗策略”行動,比如,僧侶們的行動顯得很“克制”。他們不與軍警發生正面沖突,還自動在日落前解散。這使緬甸政府處于進退兩難的地步。
“顏色革命圣經”,198種“戰法”
有人說,在發展中國家發動“顏色革命”,簡直就是夏普的“精神信仰”。為此,他苦心鉆研,推出了一系列理論“專著”。
上世紀60年代初,夏普在英國牛津大學獲得博士學位。1983年,他開始在美國哈佛大學國際問題中心主持一個有關非暴力抵抗的研究項目。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當年與他一起從事研究的同事很是驚訝:“我只知道他工作很努力,后來開了一個研究所,但真沒有想到他居然做了這么多事情。當時,我們在一起工作時,大家都說他是一個很和善的人,也很單純,從不與人爭什么。”
就是在哈佛大學進行研究期間,夏普在馬薩諸塞州籌建了愛因斯坦研究所。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外界對這家機構的真正使命都不甚清楚。但很快,人們就明白了——這家研究所是要在全球范圍內“通過非暴力抗爭顛覆政權”。因為在這里,夏普很快就出了一本書——《讓歐洲不可戰勝——非暴力威懾與防御的潛力》。該書剛出版時,誰也不會想到,它竟能引起“冷戰之父”喬治·凱南的重視。再版時,喬治·凱南親自為其作序——“盡管在書中,夏普把這種非暴力運動主要設定在歐洲,但在歐洲之外,這種方式擁有更大的潛力。”
1993年,夏普又推出了奠定其“顏色革命精神教父”地位的著作——《從獨裁到民主》。該書面世不久,就被一些追隨者奉為“顏色革命圣經”。在書中,夏普基于親身實踐,總結了198種“非暴力抗爭顛覆政權”的方法。比如,書中有一章詳細論述如何在短期內搞好與軍警的關系,從而讓軍警在司法和心理上都不便鎮壓抗議活動。該書已翻譯成多種文字,在東歐、印度尼西亞、泰國等多國出版。為了便于“廣泛傳播”,夏普特許“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傳播和翻印此書”——他自然也沒放過中國,親自部署將其翻譯成中文。
夏普對自己的這本著作頗感滿意。一次在接受匈牙利媒體的采訪時,他毫不掩飾地說:“這本書是一本革命指南。使用它,在發動革命時就能避免受到殘酷的鎮壓。”夏普還得意地提到了在塞爾維亞的經驗:“在塞爾維亞革命中,(反對派)就是根據書中介紹的方法,使用了兒童,才使警方不敢動用暴力。后來,反對派領袖又(根據書中介紹的辦法)與司法部門進行談判,和對方溝通并建立關系,才最終達成了協議。”
中情局的培訓師,美國政府的“槍手”
外界普遍認為,夏普及他的愛因斯坦研究所,與美國政府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愛因斯坦研究所在建立的最初幾年間,一直不為人知。大約到了1989年,由于“成績突出”,它在學術圈內已小有名氣。而且,這個時候,夏普策劃的一系列反共產主義運動也“初見成效”。在此情況下,夏普和他的研究所引起了美國中情局的注意。當時,中情局高層日益感到,用暴力方式顛覆別國政權的方法困難重重。而夏普的非暴力抵抗理論,讓他們“看到了其中隱藏的希望”。于是,他們向夏普發出邀請,請其出任中情局的“顧問”,專門從事對一些國家進行秘密顛覆活動的策劃。與此同時,愛因斯坦研究所也開始秘密為中情局訓練“顏色革命”人才。
自此以后,很多地方爆發的“顏色革命”,差不多都是夏普和中情局合作創造的產物。據報道,早在1989年,愛因斯坦研究所已開始在緬甸展開秘密活動。當時,美國政府曾一次性撥給該所5200萬美元,作為在緬甸活動的專用經費。此后,夏普曾親赴緬甸,為當地的反政府人士提供理論和實戰培訓。
也有報道稱,愛因斯坦研究所,還定期向美國國會和政府提交報告和計劃,在獲得許可后,由研究所下設的“人權基金會”、“民主價值基金會”及“宗教自由基金會”等具體實施。因此有人說,經過20年的發展,在前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以及近年來的“顏色革命”當中,都有夏普及這些組織的影子。(來源:《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