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有國際問題專家說,在葉利欽、普京和梅德韋杰夫三人中,最了解中國的要數梅德韋杰夫。鮮為人知的是,早在求學期間,他就開始了對中國文化的研究和“接觸”,結下了不解的“中國情結”。
播下“中國情”種子
“梅德韋杰夫對中國的認識,是從列寧格勒大學(現圣彼得堡大學)開始的,”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研究系的一位漢學教授說,“從1987年開始,他本科畢業后攻讀本校的博士學位,到1990年完成博士學業,再到留校任教,12年時間里,他頻繁接觸在本校有很大影響力的東方研究系,認識了好幾位漢學專家,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圣彼得堡大學東方研究系有153年的歷史——自1855年9月8日開設之日起,就教授漢、滿、藏、蒙等數個中國語種。到梅德韋杰夫入校時,該系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國問題研究中心之一,擁有100余位著名的漢學家。梅德韋杰夫曾私下里告訴友人:“起初,我是被東方研究系那些豐富多彩的交流活動所吸引,進而才認識了漢學家們,自然也就喜歡上了中國文化。”
“東方文化的神秘性,對于年輕人來說很有魅力。不過,真正激發梅德韋杰夫對中國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的,是一位老華僑。”東方研究系的一位漢學家透露,“這位李姓的老華僑,是列寧格勒大學東方研究系的客座研究員,負責講授中國文化,比如日常習俗、藝術鑒賞、歷史故事等。”從這位老華僑那里,梅德韋杰夫對中國文化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很快,梅德韋杰夫就能很地道地說“你好”、“謝謝”等簡單的中文詞匯。“我認為,學習語言是了解一個國家的最好辦法。熟悉一個國家的語言后,你才能充分了解這個國家的豐富內容。實際上,大部分俄羅斯人對漢語并不陌生,當中國人在講‘俄羅斯’時,他們也能聽懂,但對其他中國文化了解得就不多了。所以,我建議大家要多學習漢語。”2007年,梅德韋杰夫曾與中國網民交流了自己學習漢語的經驗。
2007年9月5日,莫斯科舉行第20屆國際書展時,梅德韋杰夫親自到中國展臺參觀,目不轉睛地觀看現場演示的中國雕版印刷工藝。當工作人員用一件宋朝文物的仿制品,完成雕版印刷的整套工藝,并將制作完成的木版年畫《四美圖》贈送給他時,梅德韋杰夫不斷重復說:“太棒了!工藝非常精細!”他還用標準的漢語對工作人員連聲道謝。
此外,對于中國茶,不論烏龍茶,還是龍井茶,梅德韋杰夫都鐘愛有加。他曾說:“如果想在現代社會高節奏的生活中保持一種平靜的狀態,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就是更多地喝中國茶,我現在就在喝中國茶。”
梅德韋杰夫之所以對中國有如此濃厚的興趣,與他的出生地——圣彼得堡密不可分。受圣彼得堡城奠基人彼得大帝鐘愛中國文化的影響,該市一直是俄羅斯“中國熱”的中心——中國文學,尤其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中國古代文人文學作品的譯本,早已成為圣彼得堡人熟讀的書籍;不少學校的課堂里也講授孔子、老子等人的哲學思想。此外,數十年來,圣彼得堡一直是在俄華人的主要聚集地,他們身上所固有的中國文化,也潛移默化地熏陶著梅德韋杰夫。
每次到中國必看一處古跡
作為普京的得力助手,梅德韋杰夫沒少來中國。他也稱自己是中國的“常客”。
“我愿意和大家分享我對中國的印象。也許有兩個印象對我來說最為深刻:第一,中國的發展速度和巨大的建設成就。所有變化都讓我感到震驚,很多新城市在拔地而起,很多新的基礎設施在蓬勃建設,這讓人油然起敬。第二,中國歷史和文化。我每次去參觀中國的文物和古建筑時,都禁不住要由衷地贊嘆,它們為我展示了中國文化的另一面——我過去不太了解的一面。我對這些非常感興趣,每次出訪中國時,我都會去看一處古跡。”提及“中國往事”時,梅德韋杰夫興致盎然:“2006年,我曾到大連附近的渤海灣旅游。我非常吃驚地遇到了許多俄羅斯游客,這說明俄羅斯人對中國非常感興趣。我希望,中國人也能更多地到俄羅斯來看一看,來工作,來旅游。”
關于俄羅斯國內不時泛起的“中國威脅論”,梅德韋杰夫非常明確地表示,“所有偏見都會在交流中逐漸消除,‘威脅’也會在雙邊協作的發展中逐漸減少。所有的這些消極因素,如果真存在的話,那也都是以前的事了。俄中兩國人民之間的合作和理解,現在正處于前所未有的高水平。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放下雙手什么都不做,兩國之間的合作和交流越多,兩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就會越深入。”(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特約記者 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