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王小帥,著名導演,1966年1月1日生于上海,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國內著名的獨立電影人,代表作有《十七歲的單車》、《青紅》等。2008年,王小帥憑借影片《左右》獲得第5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獎。
2008年2月17日,王小帥憑借影片《左右》奪得第58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編劇“銀熊獎”。
得獎歸來后,王小帥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談話中,他說得最多的,除了《左右》,就是“中年危機”。《左右》講述了一對本已離婚又各自再婚的夫婦,為了救治他們患上白血病的孩子,決定再生一個孩子的故事。評委們對這部電影的評價是:“它充滿了對社會倫理道德的思考,閃耀著人性的光輝。”王小帥自己對《左右》的定義則是,“這是一場全世界都無法拒絕的、人世間最苦澀的夫妻性愛。”
42歲的王小帥,放下他拍熟拍慣的青澀愛情,將電影視角轉向中年。他和他的電影,都更成熟了。
一個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話題
王小帥說,在拍《左右》之前,他不止一次地從媒體上看到了類似的報道:一個跟丈夫離婚十幾年的女人,在得知孩子患上絕癥的消息后想方設法去找前夫,希望再生個孩子,借新生兒的臍帶血,挽救孩子的生命……
每看一次,王小帥腦中關于這個情節的記憶便會被強化一次,但和大多數人一樣,他習慣性地認為這是一個不容易做好的題材,一不小心,便會陷入煽情的窠臼,可能老百姓也會喜歡,上映前也可以打出宣傳:觀影者每人發幾塊手帕。但也僅此而已。在一次朋友聚會中,他無意中提起這個故事,大家卻反映強烈:“別看這故事很煽情,但你去分析其中的人,個個都很有意思,他們都必須面對這件事所帶來的責任和壓力。”一句話點醒了王小帥。沒錯,當下中年人的生存狀態、情感危機等問題,都能在這個故事中得以體現。
“人在實施行動之前,總會左右為難,可一旦決定了,也就堅定了。”王小帥用了將近5個月時間來寫劇本。女主人公如何生活窘困,如何借助媒體的力量尋找自己的前夫,社會上的好心人如何踴躍地伸出援手……這些細枝末節后來全被王小帥“篩”掉了,他將更多的篇幅用來描寫主人公面對情感與責任時的內心掙扎。在王小帥看來,只有來自內心的沖突才能真正打動觀眾的心。這是他想追求的效果。“如果我們將這個故事發生的地點、時間弱化掉,單單從‘人’的角度去考慮,這會是一個全世界都能理解的話題。”
王小帥是個追求完美的人,為了讓影片觸動人心,后期制作持續了幾乎整整一年的時間。用王小帥自己的話說就是,“真正地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雖然最先看到影片片斷的朋友們都對他說“挺好的”,但他卻總是懷疑:“是不是為了安慰我才這樣說的?”
為了能給影片起一個恰當的名字,他又絞盡了腦汁,先是起名《出戒》,結果發現和李安的新片《色·戒》“撞了車”。最終,王小帥選擇充滿寓意的《左右》作為片名,暗示故事主角在家庭倫理道德上的左右兩難的選擇。《左右》的英文名《In Love We Trust》——因為愛,所以相信,取自《圣經》中的一句話。王小帥說,他希望人們在面對災難的時候,可以憑借愛走出困境。
2007年年底,王小帥接到柏林電影節主席迪特·考斯里科打來的電話。考斯里科憑著對王小帥和《左右》的信心,將《左右》定為2008年柏林電影節第一部入圍競賽單元的作品。隨后,柏林方面又傳來消息,《左右》的首映票提前一周便銷售一空,這個好消息讓王小帥吃了一顆定心丸。
2008年大年初一,王小帥帶領著《左右》劇組的20多名工作人員“空降”柏林,兩天后,《左右》在柏林放映。有媒體報道,蜂擁而來的影評人和觀眾將放映廳擠得滿滿當當,“甚至出現了一個座位坐了兩人的情況。在整個觀影過程中,人們隨著影片情節的起伏時喜時悲”。為了滿足普通觀眾的需要,片方不得不臨時增加兩個場次。
被感動的除了觀眾還有發行商。看過影片后,一位希臘的發行商熱淚盈眶地找到片方,懇求一定要拿下《左右》的希臘發行版權,因為他身邊的一位朋友正經歷著與《左右》中的女主人公幾乎一模一樣的故事。王小帥得知這個消息時,正在和劇組成員共進晚餐,他迫不及待地向大家宣布:“有一個希臘人經歷了跟咱們的女主人公一模一樣的故事,孩子都已經出生了!”話音剛落,一旁的德語翻譯笑著搖了搖頭:“不,你聽錯了,孩子還在肚子里呢,是人工授精。”王小帥嘿嘿地笑了笑:“這件事情證明了《左右》的普遍性和可能性。它是個全球性的話題,不光是拍給中國人看的!”
電影折射出生活的軌跡
這已經不是王小帥第一次從柏林載譽而歸了。從1993年執導的處女作《冬春的日子》入圍柏林電影節青年論壇,到7年前憑借《十七歲的單車》擒獲“銀熊”,他可以算是柏林的常客。此外,王小帥還在 2005年憑借影片《青紅》一舉拿下戛納電影節評審團獎。
王小帥這樣闡釋自己的電影視角:“我始終覺得人是一個太弱小的生命體,所以對處于任何狀態下的人,我都試圖以一種溫暖、憐憫的態度去解讀他。”他將這種創作思路歸結為一種潛意識中的追求,雖然他從來不會大張旗鼓地分析自己,但有一點,他也從不否認,那就是:每個人的成長環境、背景和經歷,必然對這個人的人生起到關鍵的影響。
王小帥一直說,自己的家庭帶有上世紀60年代中國家庭的普遍特征——漂離。導演的職業給王小帥提供了一種便利,讓他可以將這樣一種感覺投射到自己的影片之中。
1966年夏天,因為母親所在的軍工廠發出內遷的號召,王小帥在出生后兩個多月便跟隨支援三線建設的父母從上海遷移到貴陽。在那里生活了13年后,因為父親要去當兵,全家人轉往武漢。在那個九省通衢的大都市,貴陽來的王小帥顯得如此質樸、執拗,在別人眼中,他儼然是個“鄉里娃”。王小帥回憶說:“因為不斷的遷移,總要重新適應新環境,所以我從小就很早熟,很敏感。”這種孤獨與敏感伴隨著他的整個青春期。后來,王小帥將這段時期的經歷與情感投射在電影《青紅》中。少女青紅隨父母從繁華的上海遷移到了貴州,并在那里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感情歷程……
在武漢生活了兩年后,1981年,王小帥離開父母,只身一人來北京學美術,成為最早一批的“北漂族”,為了生存用盡全力奮斗。王小帥的電影總是關注小人物在大社會中的命運。《十七歲的單車》里,少年貴從農村來到北京打工,他找到了一份快遞員的工作,騎自行車送快遞,每單收費10元。他的夢想就是掙夠600塊錢,買下那輛公司借給他騎的銀色山地自行車。貴賣命地工作著,但就在快要攢夠錢的時候,他的自行車丟了。為了尋找他的自行車,貴跑遍了整個北京城。
王小帥用電影總結了自己的青春時期。創作過這些反映年少沖動、青春迷茫的電影后,王小帥開始轉型。他說,這種轉變是水到渠成的,就在不知不覺中,他開始直面自己的中年時期。一次和老友相見,王小帥清晰地感覺到了某種變化,“我們過去常聊的話題是旅行,但是現在很少聊起了。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年的躊躇、迷惑和壓力取代了年輕時的沖動和興奮。這種變化,說好聽點是種平和,說難聽點,就是感知到了生命的流失。很多中年人會有逃避的想法,但是又回不去了,一個環節出錯就全盤皆輸。”于是,2006年,40歲的他拍攝了《左右》。有評論說這是王小帥的轉型之作。已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將中年的心態和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不拒絕拍商業大片
制作成本僅500萬的《左右》能在柏林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無疑是對王小帥獨立電影之路最強有力的支持。
有影評人將王小帥的作品分析了個遍,將主人公毫無例外地貼上了“叛逆”的標簽,然后推而廣之,將王小帥也列入了“叛逆一族”,可當記者拿著“叛逆”這個字眼向他求證時,他卻毫不猶豫地否認了。
“自始至終,我都認為自己絕不是簡單的叛逆。‘叛逆’這個詞聽起來好聽,但如果它所叛逆的對象是對的呢?所以我說,我無需叛逆什么,更多地是在順應自己內心的想法與追求,只是它還沒有被納入大的主流,還沒有來得及被整個社會所認知而已。”有了這個基礎的想法后,王小帥變得更加堅韌,即便投資1000萬的《青紅》在上映后的幾年中才陸續收回成本,即便這條由“地下”到“地上”的路走得異常艱難,他還是順應了命運帶給他的磨難,并且認定,“因為你的主張是對的,所以你不會因為一次斗爭的失敗就崩潰了”。
2008年的奧斯卡獎,讓王小帥更清晰地看到了獨立電影的未來。“過去我是不愿意談奧斯卡的,但是今年值得說。奧斯卡最佳導演獎頒給了獨立電影人科恩兄弟,這表明好萊塢正在越來越重視獨立電影。”
按王小帥自己的話說,從當初學美術開始,他就對那些有個人特色、個人風格的作品感興趣,但他并不是刻意排斥所謂的商業片,只是在盡可能地尋找一種平衡:投資與內涵的平衡,而這是需要時間和經驗去累積的。“近幾年,商業片陷入了一種求大、求美、求炫的誤區,總是習慣于大題材,沖著高票房而去,而不是去尋找商業片的規律。事實上,在商業片領域,雖然導演并不能主宰一切,但也絕不能被資本壓倒。我自信憑自己現在的能力,足夠去控制任何一個大片,但是怎樣的一個大片和機緣能讓我在其中保持自己的狀態,我必須抱著對投資人和觀眾負責的態度去選擇。”
鏈接
獨立電影
獨立電影是在資金投入和制作上不隸屬于任何電影公司(或制片廠),靠制片人或導演融資制作的影片。由于受到出資方的影響比較小,因此獨立電影給創作者更多的發揮空間,往往具有較強的思想性。不過同時也是由于資金原因,拍攝場地、道具、演員等各方面都會受到影響。
獨立電影的代表人
昆汀·塔倫蒂諾:20世紀90年代美國獨立電影革命中的重要導演,其代表作有《低俗小說》、《殺死比爾》等。昆汀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獨立電影取得的成功。他的電影證明了以深刻的內涵、獨特的風格、超前的意識、新鮮的視聽語言也同樣可以抓住觀眾的心。同時很多制片商也被獨立電影投資小、風險低、回報大的特點所吸引,開始為獨立電影人投入必要的資金。
科恩兄弟:2月24日,美國影片《老無所依》一舉奪得第80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4項大獎,成為最大贏家。該片導演科恩兄弟是美國最活躍的獨立電影人。從他們的第一部電影一直到現在,喬爾·科恩和伊桑·科恩幾乎包攬了自己電影的導演、編劇、制片工作。他們帶有黑色幽默風格的影片贏得無數贊許,也為商業氣氛濃郁的好萊塢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來源:《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