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
譯者 凌云嵐 楊早
出版社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合肥四姊妹》講述了中國近代史上有名的張家四姐妹的命運。合肥張家是當時的名門,姐妹四人分別嫁給了昆曲演員顧傳玠、語言學家周有光、文學家沈從文和德裔美籍漢學家傅漢思。
四姐妹的曾祖父張水生是一個出身貧寒,而又個性強硬的人。他的發家不是通過經商,也不是通過投機倒把,而是由于協助鎮壓了一起叛亂一夜暴富。作者筆下的張家是一個循規蹈矩的大家庭。四姐妹在幾乎封閉的環境中長大,跟著私塾教師學習。她們與外界的接觸幾乎只能來自于照顧她們的奶媽。行文中,作者刻畫了四姐妹的鮮明個性。大姐元和,在日本占領的上海度過了5年,對于那一段生活,她僅是輕描淡寫地說,“生活過得還行”。二妹允和在“文革”中受到折磨,但她卻把這種折磨視作演歌劇,把審問者視作導演,而她的任務就是要找到她要唱的歌詞。三妹兆和精通中國傳統文化,88歲時還每天練3小時書法。四妹充和是個才女,1986年12月,她從美國回北京參加一個活動時,還客串演出了昆曲《游園驚夢》。
這本書最生動的章節便來自作者對張兆和與沈從文之間往來信件的忠實記錄。其間既有對現實世界的生動反思,也有充滿激情的愛的宣言。婚后最初幾個月,沈從文曾經一度懷疑張兆和對他的愛情不復存在了。他懷疑她另有所愛,信里說:“我決不會阻止別人愛你,或你愛別人。”張兆和回信中只道:“一派胡言。”
作者金安平是耶魯大學著名學者,出生于臺灣。為寫作此書,金安平查閱了大量資料,并采訪了張家姐妹四人。該書富有詩意而無賣弄之嫌,為我們提供了懷念過去的空間,或者說是對逝去時光的一種回想,一種祭奠。
經營未來:李明博自傳
作者:李明博
譯者:馬俞 金宗成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2
年輕意味著什么?意味著即使失敗,也隨時可以再挑戰!
不管困難有多大,我都沒有輕易放棄,總是拼盡全力去挑戰、去奮斗。我的價值觀的核心就是遇到挫折絕不放棄。
真正的職業經理人應當比企業主更具主人意識,而且首先應當成為“自己的主人”、“良心的主人”,以此才能成為“事業的主人”。在職的每一個人也都是企業的主人。
政治的概念不再是單純的統治,而是在向“國家經營”轉變。“經營者”會有意識地為國家或自治地區謀利益,并將利益回饋于國民。
——李明博
從一個清理垃圾賣苦力的工讀學生,到敢于迎接挑戰的學生會主席,到作為現代建設的最高經營者帶領現代集團成長為韓國最優秀的企業,到成為首爾市長,再到當選為韓國總統,創造了“工薪族神話”的李明博在現代韓國是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人物。在本書中,李明博講述了自己的人生成長過程和奮斗歷程,生動詮釋了自己的價值觀核心挑戰精神,分別詮釋了企業和政府職員所應具有的主人意識和經營意識。
唐魯孫作品
作者: 唐魯孫
出 版 社: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4
“中華談吃第一人”唐魯孫(1908─1985),滿族鑲紅旗后裔,珍妃、瑾妃的堂侄孫。他出身貴胄,自幼出入宮廷,對宮中飲食傳統、風俗、掌故及宮廷秘聞了如指掌。年輕時只身出外謀職,游遍全國各地,見多識廣,又熟諳各地民俗風情。唐魯孫先生性情開朗,交友極廣,且從事過多種職業。晚年著書,追敘其一生多彩多姿的閱歷及生活趣聞,言人所未曾言,道人所不能道。有學者稱,他的這套書和《清明上河圖》有近似的價值。(來源:《環球人物》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