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坎昆氣候大會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12月6日在坎昆首次舉行了新聞發布會,就相關熱點問題闡述了中方的觀點。
當天的新聞發布會是解振華團長抵達坎昆后的第一次面向中外記者的新聞發布會。一直以來,中國在氣候談判中的一言一行都得到了世界各媒體的廣泛關注,因而本次發布會的現場也是座無虛席。
當談到《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如何均衡地來實現減排問題時,解振華強調,經過國際社會長期努力達成的唯一具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議定書》必須要堅持,其第二承諾期應該繼續。在這一基礎上,上述問題通過三個文件就可以解決。
解振華:“參加了《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應該在《議定書》下做出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承諾;沒有參加《京都議定書》附件一國家應在公約下做出有同等遵約機制和可比性的減排承諾;發展中國家可以自愿地利用本國資源做出自主減排的承諾。這種承諾應該在公約下做出,一旦承諾,要努力實現?!?/p>
解振華指出,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不但要繼續發展經濟、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還要降低排放應對氣候變化,任務是非常艱巨的。
解振華:“我們要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既要學習他們所取得的經驗、也要不犯他們過去所犯的錯誤。我們要在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同時,要盡可能的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增速。我們非常希望中國通過努力,盡早的出現排放的峰值。如果我們得到國際社會在應對氣候變化這些技術、支持、幫助的話,這個峰值可能出現得更早一些?!?/p>
在談到中國與發達國家的雙邊合作時,解振華表示,目前,中國與歐盟、美國、日本以及許多國家的合作都是務實的,合作渠道都是暢通的。雙方通過對話和磋商,取得的共識在逐漸增加,分歧也在逐漸減小。他指出,在對話中,各方應當抱有互信和誠意。
解振華:“為了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的挑戰,需要各自做出一些妥協和采取靈活的態度,最后使我們的共識越來越增加,最終能夠推動整個談判的進程。雙方的這種共識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礎之上,絕對不會是一方滿意,一方不滿意,雙方各自都要做出一些妥協。最后實現一個,大家對這個結果都不滿意,但都能接受,實現一個共贏的結果,這就是最好的結果。”
在坎昆氣候大會上,資金、技術等既是發展中國家的最大關切,也是最為有望在本次會議上取得成果的問題。就此,解振華指出:
解振華:“首先快速啟動資金,我們認為應該在坎昆會議期間,發達國家要兌現承諾,而且在明年應該盡快實施。這是坎昆會議建立互信的基礎。這些資金優先的、盡快的用于小島嶼國家、非洲國家、最不發達國家以及需要這些資金的發展中國家。技術轉讓問題,經過多輪的談判已經有了基本的共識,還有一些小的分歧,我們希望技術轉讓問題在這次會議上能夠做出決定,應該取得積極的、實質的進展?!?/p>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諶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