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會議現場
2011年5月12日,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主辦的“2011年上半年學術成果發布會”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求是廳隆重舉行。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書記馮培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專項課題研究成果也亮相發布會。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副校長計金標教授參會并致辭,會議由科研處副處長魏翔主持,來自中央電視臺、新華社、經濟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旅游衛視、中國旅游報、人民網、新華網、中國旅游網等40余家媒體機構的代表參加了發布會。
此次發布會推介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科學社會主義、社會學、管理學、中國文學、應用經濟學、政治學、國際問題研究、考古學等多個學科的共12項研究成果。
馮培教授主持的教育部項目——《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方式研究》的研究結論是:努力提升傳播方式的親和力和感召力,是使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獲得最佳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為此,我們要認真研究今天凸顯的群體心理、分眾特征和個性化趨勢,著力實現有親和力的傳播;要高度關注今天受眾的內在需求、情感取向和興趣趨勢;要高度關注并認真研究馬克思主義職業傳播者的學識和素養,通過增強思想理論的本領,提高敏思明辨的能力;增強技能運用的本領,提高理論引領的能力,實現有影響力的傳播。
魏翔博士開展了2011年度中國“國民時間使用調查”,
通過對100個中國國民的時間使用調查,測量閑暇的經濟影響,尋找國民“失落的幸福”。以此為依據評估“時間福利”,探討“生活幸福含金量”,
鄒統釬教授所著《遺產旅游發展與管理》,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了國際遺產旅游發展與管理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進展,系統探討了真實性與完整性理論、管理模式、開發模式、遺產解說、數字化、國際公約等方面的問題,并分析了美國、日本和澳大利亞的遺產旅游管理先進國家的經驗。
武桂杰博士在“霍爾眼中的中國形象研究”一文中指出,霍爾建議西方人應該保持中國文化的原有風貌,用目光關注中國,而不是站在自己角度評價中國或故意改造中國。在跨文化傳播中國文化時,要想解決目前孔子學院面臨的“傳播語言易、傳播文化難”的困境,就需要具有用另一種外語闡釋中國文化的能力,重點打造中國媒體文化產品的能力,最終實現開拓中國文化產業,以其保持和發展持久性的中國文化力量。由此在綜合水平上,在跨文化交流中,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形象。
《后危機時代貿易保護主義新趨勢及應對策略》是韓景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貿易條件變化對經濟福利的影響》的研究成果。韓景華教授指出,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后危機時代來臨,世界各國相繼出臺了許多具有貿易保護主義色彩的經濟刺激計劃,建議我國從以下五點應對新貿易保護主義:加快自由貿易區建設,積極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實現從應訴者到申訴者的角色轉換,積極參與貿易救濟規則的多邊談判,推動世貿組織相關規則修改;推動和參與碳減排協議,發展低碳經濟,增強產業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政府職能,發揮貿易預警和貿易調查制度的作用,健全快速反應機制;促進企業實施海外并購戰略,開拓新市場。
白遠教授在“中國——文化創意產品出口大國VS消費小國”中提出中國是一個文創產品出口大國,但卻是一個消費小國。要促進國民收入;通過產業鏈的開發滿足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轉變國民消費觀:從需求方來說,我國消費者(包括個人和社會團體)如何分配所增加的收入還取決于人們的消費偏好和消費觀念;轉變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和偏好無疑是一個大規模的消費行為的干預和價值觀的朔造,這項巨大工程必須通過政府、學校、社會和家庭各個方面的努力才能實現。
李瑞卿副教授,首創并開設《中國易學與詩學》選修課。《中國詩人的易學與詩學》旨在探討劉勰、王勃、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楊萬里、朱熹、郝經、李夢陽、黃宗羲、王船山、章學誠、王國維等人的易學與詩學。研究焦點集中在易學視野下的詩人自然觀、倫理觀,以及審美方法論等三個向度,而倫理觀的主要內容是易學中的圣人君子觀念,它賦予并決定著詩學的倫理價值,審美方法論的主要內容則是審美中的心物關系,這一關系的每一次創造性建構都會迎來詩學與詩歌的新境界。該研究對于古代文論的教學具有促進作用,可以形成“易學與詩學資料學”以充實古代文論史料體系。
唐曉敏教授在“傳統語文教學‘重讀輕講’”中指出:傳統語文教學的一個特點是重視讀,特別是大聲朗讀。認為,老師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語文教學的重要方式,學生通過聆聽老師的朗讀,對作品會產生深刻的感受。同時又指出:傳統語文教學不獨重視教師朗讀的價值,同時也注意觀察學生,從學生的朗讀中判斷是不是對作品真有理解。提出:如果用音樂做比喻,就可以這樣說:傳統語文教學中老師的朗讀,是把文章這一作品“演奏”給學生聽,讓學生在聆聽中產生感受。而近百年來語文教學的一大問題就是讀得太少,講得太多。這種情況需要改變。
《殷商旅行諏日卜辭研究》是常耀華教授推出的關于中國上古旅行文化研究的力作。上古先民遇事總要諏日,我國北方地區素有“七不出門,八不回家”的說法,三千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有諏日卜辭已是古文字學界的共識,常耀華教授認為可從旅行角度審視商代旅行文化習俗,并將古文字學引入旅游文化研究的論作還未曾見。用出土文獻解決中國上古旅游文化研究難題,這是常耀華教授近年工作的目標之一。
陳會穎副教授所著《大國崛起的文化解讀》,是從一個國家的內部因素著手探討大國崛起問題的。高漲的民族主義是近代大國崛起的原生動力;獨特的文化傳統是崛起為大國的必要條件;開放的民族心態是一國長盛不衰的有效保障;全面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國“真正”崛起的標志。也就是說,國家發展只有達到一個整體上的綜合平衡,一國的崛起才能“等同于其人民的福祉和國家的繁榮昌盛”,也就是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崛起。
王磊博士以布什論述反恐戰爭的外交話語為例來分析美國外交話語的理論框架、基本規范、文化根源、語用策略以及傳播策略。在《權力的修辭——美國外交話語解析》中,她以布什反恐話語為例探討了如保守話語規范;闡明了美國外交話語的語用策略;以及美國政府與媒體相互配合、擴大外交話語影響的深層原因和具體手段。
該研究既提供了認識美國外交政策的嶄新視角,也有助于了解美國外交政策推廣的策略,可以為我國的官方話語策略提供參考。同時秉承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了解世界,也讓世界了解中國”的研究定位。
由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董秀麗、趙劍、申險峰、郭依峰、陳會穎、張爽6位老師通力合作的《世界能源戰略與能源外交》系列專著,是國內第一套對世界主要地區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其研究范圍涵蓋了世界各主要地區和主要國家。專著從國際能源格局的高度審視世界各主要國家的能源戰略和能源外交政策,提出我國能源安全的戰略選擇,幫助讀者對世界能源戰略格局和中國能源安全現狀有清晰的認識。
隨后,與會嘉賓回答了現場媒體的提問。此次發布會是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首次舉辦的科研成果發布會,這使同行專家、政府部門領導和社會公眾及時了解和把握了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相關學科的發展動態,推進了科研成果的進一步轉化。
據悉,2011年10月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將再次舉辦科研成果發布會,及時搭建該校科研人員與社會各界人士溝通的平臺。(信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