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下午,騰訊網常務副總編輯李方先生在參加第七屆北京-東京論壇之“中日公眾互信與媒體的作用”分論壇時表示,在“3·11大地震”期間,通過騰訊網特定的傳送工具,在第一時間就觸達在日本的80萬華人。而騰訊網的觸達率在25%,有20萬的華人接到了的消息,對消息做出反饋的有五六萬。而恰好當時國內很多人非常關注他們在日本親友的安全情況,希望得到這些消息。
妖魔化、卡通化、正常化,今天我們坐在這里討論中日關系的問題,很明顯我們走過了互相妖魔化的階段,但是不客氣的講,我們現在可能處于一個互相把對方卡通化的階段,離正常化非常遙遠。中國媒體怎么樣報道日本人我們都知道,難道日本人就每天只想著參拜靖國神社嗎?其實我覺得某種意義上來講,這是一種卡通化的描述,這種描述是否真的是日本人的常態,這個我們需要做檢討。
這兩年因為工作的原因我也去過日本,我們看到企業總裁級的人物工資交完稅的時候僅僅是剛進公司員工的四五倍,而中國就不一樣。這種東西我們是否能夠關注到,而不要總關心中日是不是再打一仗。剛才我看到資料講到我們提供調查的數據,是中國人對日本人的哪些東西更在意,這種東西還是建議在一個卡通化日本的印象。這個印象是不是真的能夠代表日本國民的狀態,這個能有多大的確定性?我們還是要向調查方來請教一下。在
媒體上我們看到美國人的任何一舉一動,美國的任何一個政策都會在中國媒體上得到非常深刻的報道。換句話說,美國任何一個有可能趨向性的變化都可能被我們提前預測。但是在中國媒體上我們有多大程度上能看到日本政治的局勢,包括日本老百姓對于日本政壇的思考我們看到的非常少。這個是不是因為中國媒體的職業性不夠,或者中國媒體的能力不夠,或者中國的財力不夠。我覺得也不是一個原因,最大的問題是說,你報道日本的政治或者民間層面的東西太多了話,你引不起中國老百姓的注意,這個報紙就賣不出去。這個東西會像一個陰影一樣落在大家所有人的身上。你正常報道的東西老百姓不感興趣,怎么辦呢?
其實我們看一下,雖現在在日本的華人有80到100萬的樣子,100年前在日本的華人也就是10萬左右。那個時候中國人和日本人能在多高的層面上進行交流,很多有名的人在那個時候可以跟日本的首相,或者未來能夠當到大臣的人交流。但是在100年后的今天,我們也很悲哀的看到,我們在經濟上還是交流非常密切,但是在思想這個層面,出于一種人文文化的角度來講,能夠達到的高度比100年前有多大提升?這是比較悲觀的。包括中國的媒體怎么樣理解日本的人民,日本還是像二三十年前嗎?現在日本到底是什么樣子?
如果我們不用卡通化對日本人形象的描述,把日本就定義在某一個年代的話,我們動態地觀察日本人民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心態,他們怎么樣對中國人理解。甚至他們可能根本不在意中國,如果說我們有這么多的視野來看的話,就會有不同的視角解決報道兩個國家交流的問題。那個時候可能我們的眼光會更開闊一些,我們站的角度會更多一些。未來我們再舉行這個論壇的時候看法可能就會非常不一樣。
(來源:中國日報網 陳璐 編輯:諶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