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1日下午,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馬為公參加第七屆北京-東京論壇之“中日公眾互信與媒體的作用”分論壇時表示,中日兩國對民意調查的討論,就好像談論一個小孩子打架的問題,就是誰對誰有好感,這個好感怎么說?因為小孩子打架的時候經常會說我不喜歡他。為什么?可能他拿了我一塊糖,中日關系中間這幾年都在談論這樣的問題。
就是有多少受訪者談論是否對彼此有好感?這個是不是太簡單了。20年的時間日本換了17個首相,政治上的不穩定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思考。中國20年期間由貧窮落后的國家,變成了像今天的大國,還是不錯的。亞洲的未來關鍵在于中日團結,這兩個國家的團結。
剛才我們也談到了領土問題,難道領土問題是這兩年才有的嗎?不是,早都有了,但是我們真的不如以前的政治家。不管是中國的政治家還是日本的政治家,在許多年前,在領土問題存在的時候,他們知道如何去處理。我們今天的媒體也真的不如以前的媒體,不如他們那樣智慧,那樣的負責任。
今天我認為中日媒體在影響兩國國民情感方面,使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為我們不可能做到大多數的國民都有機會到對方的國家去訪問。既然這樣,媒體就是橋梁,但是語言又是障礙。因為我不懂日語,我需要通過同傳翻譯給我翻譯,她翻譯得再好,也不一定能夠百分之百的表達我的觀點。既然是這樣一種狀態,我們就更需要了解和相互溝通,中國和日本是我們無法選擇的鄰居,我們不可能搬家,日本人也不能搬到哪個地方去。中國也是一樣,喜歡不喜歡日本,日本就在那,這是現實。 我們都搬不了家,我們就應該做好鄰居。
我去年參加中日媒體人士對話會,我們一位同仁打開了一個產經新聞的關于中國報道的專題網站,產經新聞的網上關于中國的報道竟然百分之百的報道都是負面的。打開網頁我說你看這是中國嗎?中國有很多缺點和不足,但是它不是百分之百的負面。產經新聞的一位代表回去就把這個事情反應了,當天下午我們再打開這個網的時候,已經變成的50%是客觀報道和中性消息。大家算一下,我們媒體對新聞的選擇會對我們在中日關系當中產生多大影響?
剛才一位日本的同行、工藤泰志先生說的,關于中國在地震之后對日本的援助好像日本國民知道的不多。我很寒心啊,為什么?因為當中國汶川發生地震的時候,日本派了一個救援隊。這個救援隊在中國向一個死難者致哀的照片在互聯網上廣泛流傳。那一年所有的中國人都幾乎通過中國的媒體了解到日本人民對中國的地震伸出了援助之手,我們不管來了多少人,援助了多少人,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日本人來了。難道我們中國人過去了,我們的物資去了,我們的援助去了,我們的總理都去了,都不足以成為日本人民知道的新聞嗎?因此媒體是多么重要?我們的確都擔負著對中日友好關系的橋梁的責任。我覺得我們應該改變一下了,記住我們的責任。
(來源:中國日報網 陳璐 編輯:諶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