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炸彈”曝出利益鏈
安徽省亳州市渦陽縣西陽鎮公路旁一售煤點內,堆積著大量危險化學品桶(1月7日攝)。新華社記者郭晨攝
跨界傾倒危廢頻發 曝出黑色利益鏈
警方已抓獲了5名犯罪嫌疑人。據犯罪嫌疑人交代,家住江蘇大豐市海洋經濟綜合開發區附近的卞某某利用其在當地的人脈關系,與同伙梁某從開發區一家生產化工原料的企業拉出20多噸、約160桶化工廢料,并從該企業獲得了每噸700元的處理費用。
隨后,卞、梁二人又以每噸400元的處理價格,將廢料轉交給在江蘇打工的邱某某等人。邱某某是安徽渦陽縣人,常年從事廢品收購。他和卞、梁談好價格后,利用自己熟悉的便利,專程返回渦陽縣,接應這批化工廢料。廢料被運到渦陽縣和利辛縣交界處。邱某某又找來當地村民,一些化工廢料被傾倒在窯廠旁的水溝內,裝有廢料的塑料桶和鐵桶被賣給廢品收購站。邱某某等人因此獲利9000多元。
“這批廢料如果在江蘇省進行無害化處理,成本花費在10萬元以上,但卞某某等人支付給邱某某的處理費用9000多元,加上運輸費用,總共只有1萬多元,兩者懸殊極大。”利辛縣公安局治安大隊副大隊長劉子亞告訴記者,化工廢料存放、運輸、處理等國家有嚴格規定,必須有國家認可的資質證明。但是,嫌疑人對相關規定置若罔聞,不僅沒有合格資質,危廢交接極其隨意,只要價格談妥,不簽合同、不辦手續,不在桶上做出任何明顯標識,以便能在運輸途中一路暢通。
在利辛縣此次事件以及2009年的跨省傾倒化工廢料等污染事件中,都存在著黑色利益鏈,操作隱秘,分工細化。據孫亞峰介紹,此類犯罪行為從企業至農村傾倒化工廢料的下線之間,經常會有四五個環節,錢款通過銀行賬戶匯款交易,操作隱秘。一些企業明知廢料危險性,仍與下線簽訂危廢處理合同。從企業接手廢料的二線中間人,有的還擁有一兩個自己注冊成立的化工廢料處理公司,打著無害化處理的幌子,一邊騙取國家補貼,一邊將本應無害化處理的廢料轉手給下線。三線中介、四線中介接手危廢后,再以更低價格轉給外地打工者,把廢料運到農村偏遠地區。
警方在偵辦案件過程中發現,這樣的利益鏈與化工企業產業群有著密切關系,并且呈現隨著化工產業群遷移而轉移的趨勢。
據安徽省環境監察局局長黃建樹介紹,從全國范圍內看,跨界傾倒化工廢棄物已成為多發的環境污染突發事件。安徽省環保部門在2009年、2010年、2011年三年內發現近十起跨省傾倒危險廢料污染事件,這些化工廢料大都名列國家危險廢物目錄。“一噸危廢無害化處理費用至少要在3000元以上,在地下交易中,上線的價格僅僅每噸百元甚至幾十元,可謂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