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鋒精神”50年演進史:21世紀雷鋒代表什么
在上世紀80年代,學習雷鋒的“一切行動聽指揮”“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和刻苦學習的“釘子精神”、將雷鋒精神用到自己的實際工作中去……這些概念成為那個時代學習雷鋒精神的主旋律。
高中畢業的韓振華離開學校,進了一家國營的機件廠,和父親一樣成了一名技術工人,開始承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在韓先生的印象里,雷鋒叔叔愛憎分明的“特點”被不知不覺弱化,廠里宣揚得更多的是雷鋒的“釘子精神”,“學習雷鋒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
韓振華說,那時候的教育不強調個體化,而是強調集體主義,學生們的志愿也都是更好地成為集體的地一分子,更好地像雷鋒叔叔一樣,發揮光和熱,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成績。
韓振華從第一年當學徒,就參加了廠里舉辦的學習班,一方面是由師傅帶著學技術,另一方面就是要學文化、學政治,“人人學雷鋒、個個爭先進”“學習雷鋒同志的釘子精神”。
“剛上班的時候,廠里宣傳張秉貴,張秉貴生前是北京市百貨大樓售貨員,他練就了兩項絕技:‘一抓準’和‘一口清’。”回憶起那個年代學習雷鋒精神的經歷,韓振華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把抓”張秉貴,一顧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兩,而且算賬速度快而準,能一邊稱糖一邊用心算計算。聽了他的事跡,韓振華自己心里也十分佩服。
那時候,廠里的宣傳標語已經不再是“向雷鋒同志學習”幾個大字,而是將雷鋒精神細化到工廠里、細化到每個人工作的崗位上,提倡大家利用一丁點兒零散的時間不斷地學習。“如果不是用心學習花時間去練習,張秉貴不可能抓糖抓得那么準。”
90年代雷鋒=愛崗敬業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經濟改革進入高潮。時代變了,雷鋒精神在這一個時期的詮釋也就發生了變化。1991年江澤民在一次講話中指出:“雷鋒精神實質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了人民事業無私奉獻。”隨后,學雷鋒活動重點轉移到了“在崗位上體現出奉獻精神”,先后涌現出不少像李素麗這樣在平凡崗位上做出成績做出貢獻的“崗位模范”。
在平時工作的過程中,“雷鋒精神”四個字不再那么普遍的被提及,但包括韓振華所在的公司在內,北京開展了向李素麗同志學習的行動,當時的李素麗等勞模成為“雷鋒精神”的接力者。
在學校,進入90年代,學習雷鋒精神的氛圍已經跟之前的三十年完全不同。韓振華唯一的女兒開始上小學。與他60年代上小學時所有同學爭當小雷鋒不同,在韓振華女兒這一代人心中,雷鋒叔叔的形象已經被逐漸弱化。
學校里會組織學雷鋒小組,但都是3月5日前忙活一陣兒。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去公交站擦站牌兒、兩兩一組結對子到軍屬家慰問……過了3月份,這些做好事兒的行動就堅持不下來了。
韓振華感慨,女兒這一代80后學雷鋒,真是應了網上流傳的那句話,“雷鋒叔叔沒戶口,3月來了4月走”。
在這個年代,雷鋒形象的豐滿與完整也在韓振華女兒這一輩人心里,被某些刻板印象所取代,雷鋒精神在社會中成為艱苦樸素、助人為樂的代名詞,學生們頭腦中的雷鋒形象只剩下了燈下埋頭補襪子和幫助老人找兒子。
90年代的校園里,孩子們的想法十分簡單,學習雷鋒做好事就是光榮,就能得到老師表揚得到小紅花。
21世紀雷鋒=?
說起雷鋒的故事,韓振華還能憑記憶講出很多很多。但如今進入了新世紀,可以細數的“雷鋒故事”卻越來越少。
有一年,韓振華小侄女的學校在3月5日前搞學雷鋒主題活動,要求學習一段雷鋒的事跡并且在臺上演講。韓先生從書架上找出一本雷鋒日記,講起雷鋒在部隊的故事:“天快暖了,連隊里發放夏衣,每人兩套單軍裝,兩套襯衣,兩雙膠鞋。發到雷鋒的時候,他卻說:‘我只要一套軍裝,一件襯衣和一雙膠鞋就夠了!我身上穿的軍裝,縫縫補補還可以穿,剩下的一套衣服交給國家吧!’”講完這段,“00后”的小侄女天真地問韓振華:雷鋒叔叔為什么那么傻啊?
韓振華感覺,現在的生活比60年代好了,穿得暖吃得豐富,可是人的心已經變了。
十年前的一個夜里,韓振華開車回家路上,突然發現在馬路中間躺著一個人,身體還有微弱的顫動。沒想過會不會被人“污蔑”,韓振華第一反應是停下車,給這位喝醉酒發病的病人叫了救護車。而在今天,即便像他這樣自幼接受雷鋒精神洗禮的60后,在選擇是否幫助一些陌生人時,也會猶豫,認為要“看情況而定”。
“像小悅悅那樣的情況肯定要幫忙,要不良心上過不去。”韓振華肯定地說。
“學雷鋒”在本質上是一種“道德”舉動,無論社會多么浮躁、功利之風如何盛行,對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等道德價值的弘揚不能放棄。在本報此前一系列《平凡的良心》報道中,75歲堅持數十年在天安門廣場上撿垃圾的劉玉珍老人,讓我們看到了堅守;發現大火時沒有獨自逃生、而是逐一拍開鄰居房門的12歲小姑娘夏娟,讓我們看到了希望。他們或許是21世紀雷鋒精神的最好注釋。本版采寫本報記者韓旭
來源:京華時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