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市場繁榮背后的隱憂
國內玉米種子市場問題眾多 函待解決
資料表明目前我國種子企業至少8700家,但其中只有200家左右注冊資金在3000萬元以上,100家左右有科研能力。
而在大洋彼岸的美國加起來也就100多家種企,但是他們卻占據全世界種子市場份額的半壁以上江山。
吉林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丁萬志介紹說,近年來,以美國先鋒公司“先玉335”為代表的國外品種以迅猛的速度搶占、壟斷東北玉米種子市場,對我國種業安全威脅很大。與世界種業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種業市場集中度明顯不足,整體實力十分薄弱。
他說:“世界前10強的種子企業在世界種子貿易額中所占份額達到35%,而我國前10強種業企業同期只占全球種子市場銷售額的0.8%。”
自從“先玉335”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憑借其明顯優于國產種子的優勢,幾年來穩步占領市場。
以吉林省為例,2008年種植面積為200萬畝左右,2009年為700萬畝左右,而2010年已達到近2000萬畝,成為吉林省播種面積最大的玉米品種,直接沖擊了國產玉米種子的市場份額。
“先玉335并非完美無缺,這個品種的玉米有點倒伏。但瑕不掩瑜,早熟、耐密、高產,是它的幾大特點。”吉林省種子管理總站站長丁萬志介紹,2008年是個豐收年,農民秋天賣糧出現困難,而“先玉335” 品種的玉米由于色澤好、脫水快相對好賣,價錢也比其他品種的玉米高。2009年吉林省遇到了旱災,“先玉335”恰恰十分耐旱。
農民對它越來越認可。隨著市場份額的增加,先玉的價格也水漲船高。但即使每袋要不國產的種子貴10到20元,農民還是愿意掏腰包。
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羅振峰認為,在市場營銷上國外種企其實較國內的企業沒有什么優勢,但是在技術、科技含量方面,人家卻遠遠領先。很多外國大企業把年產值的10%投入科研,而國內企業再這方面1%都不到。
“種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種業核心競爭力不強,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距。”吉林省副省長王守臣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首先是自主創新滯后,科研體制機制還沒有從根本上建立起來,科研與生產脫節,基礎研究薄弱,投入不足,資源分散,育種方法、技術和模式落后,缺乏原始創新,追求短平快,低水平重復、同質化嚴重。
“解決市場上品種繁多的套牌、以次充好等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引入專賣經營,但是從長遠來看,還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強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種子核心技術掌握在外國手中,遲早是個大問題。”榆樹農業局長張學說。
在這方面據介紹,吉林省將啟動農作物種業發展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進一步界定公益性研究與商業化育種,今后凡屬于基礎性、公益性的研究大部分由大專院校、科研單位來承擔,商業化育種則由種子企業唱主角。
吉林省農委主任任克軍說,因為吉林省用種數量比較多,這些年來很多種子企業到甘肅和新疆等地去制種,成本比較高,運距也比較長。今后吉林省將在適宜地區建立玉米、水稻、大豆等省內的育種基地,加強基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生產條件和環境,保證每年生產用種。力爭用3至5年時間,玉米、水稻、大豆自有品種在省內種子市場占有份額分別達到50%、90%和60%以上。
但專家認為,但從省級層面還不足以解決這一問題,最好國家能都出臺具體的扶持政策,緩解外資種企帶來的壓力,同時逐步建立企業主導型的種企研發模式。
(來源:中國日報記者 何娜 韓俊紅 編輯:陳笛)
- 環球 E-weekly
- 特稿 world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