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壟斷不吃偏飯,央企如何立足
記者:如果是市場化經營,可能不僅僅是董事會,職業經理人也要市場化、國際化吧?
宋志平:職業經理人制度,也是“央企市營”里一個重要內容。
有人常問我,你們重組了那么多企業,經理人從什么地方來,我的回答是一切皆由市場中來,央企的經理人也要職業化、市場化。中國建材去年選聘總會計師,中組部和國資委進行全球招聘,有1000人報名,初次篩選100人,從中選出25人,再選出8個人面試,最終我們選了一名十分優秀的總會計師。此外,我們也在積極探索經理人職業化機制,職業經理人要有職業操守,有職業化能力,享受職業化待遇,做不好也有退出機制。有了這套辦法,才能保證央企、國企的經營層干部真真正正有進有退,保證干部能夠年富力強。
說到用人市場化就避不開報酬問題。和民企、外企相比,央企領導人的收入并不高,為什么現在社會上對央企領導人的收入總有微詞?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目前國有企業尚未完全做到市場化選聘人才,大家不知道什么樣的人在做總經理。也許經理人職業化、市場化、國際化之后,人們就不會對央企老總的收入有那么大的意見了。
央企的內部機制也要市場化。只有內部機制市場化的企業才有真正的動力。過去常講企業用人用工與激勵三項制度改革,就是內部機制。干部能上能下、職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升能降。應該說,在這個問題上歷經了30多年的改革后,市場化內部機制已在央企中普遍建立起來了。
“央企市營”提倡“國民共進”
“央企和民企不應是對立關系,而應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中,實現‘國民共進’的良性發展”
記者:有一種觀點認為,國有企業不應該進入市場,否則就是“與民爭利”,會導致“國進民退”。您怎么看待央企參與市場競爭的影響與意義?
宋志平:關于國有企業的地位和存在的意義,我想中央的政策中有明確的規定,這是我國國有經濟為主導的經濟形態所決定的。關于誰進誰退,其實市場是公平的。記得剛進入市場那陣子,我們機制落后,水土不服,打過敗仗,痛定思痛后進行了脫胎換骨的改革。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客觀的,任何企業都應該接受競爭的考驗,不斷適應市場的變化。央企這些年之所以快速發展是因為央企改革了,全方位進入市場了,在市場化的改造過程中贏得了機制優勢。這也是“央企市營”中“市營”這個概念的最后一條內涵——按照市場規則開展企業經營。我們央企愿意和民營企業、外資企業享有同等的機會。我們徹底摒棄了過去“等、靠、要”的思想,在市場中奮力拼搏,逐漸贏得了市場的尊重和認同。
事實上,不管是央企也好,民企也好,無論什么性質的企業都要遵循市場規則去經營和管理,都要在市場化的過程中依靠先進的機制取得發展的動力。即使是民企,如果治理結構落后,管理不科學,同樣會被市場無情地淘汰。前年我到瑞士拜訪過著名的水泥企業豪西姆公司,雖然是家族企業,但是董事會里11名董事都是外部董事,董事長在歐洲出任三家董事局主席,CEO也是社會精英。一個家族公司為了更好地科學管理,愿意把全部資產交給社會經理人管理。我國的民營企業目前大多還沒有發展到這個階段。
記者:那么您認為在市場競爭中,央企與民企的理想關系是怎樣的?
宋志平:我們提倡包容性的增長,央企和社會非公有制企業和睦相處、共生多贏。如果能把央企的資金實力、人才技術、品牌價值、管理優勢與民營企業的活力、激勵機制和創業精神等有機結合起來,這不是更好嗎?
中國建材旗下的中國玻纖,10年前只有1萬噸產量,現在已經達到100萬噸。這個企業原本是浙江桐鄉的一家民營企業,和中國建材合作后實現上市,前幾年又引入聯想弘毅基金7000萬美金。中國玻纖現在已成為全球最大的玻纖企業,現在又到美國去投資,到埃及建廠,成為一家全球化企業。這個例子就說明,央企、民營企業甚至外資企業完全是可以在資本層面合作的。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以國有經濟為主導、各種所有制企業共同融和發展的混合經濟模式。在這個大的市場體系里,央企、地方國企和民企高度融合、互為補充,我們不應該人為地分開,事實上也分不開。中國建材的實踐證明,央企和民企不是對立關系,而是互相補充、互相帶動、互相合作、互相學習的關系,二者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之中,實現了“國民共進”的良性發展。(記者朱劍紅 陸婭楠)
來源:人民日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