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育學博士教你如何“打”孩子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從早些年學校禁止體罰孩子開始,打孩子一度為教育的禁區。十幾年溫情教育發展,我們卻發現孩子并沒有朝著我們期待的方向發展。于是虎媽狼爸一夜興起。棍棒教育的復蘇真的能幫著我們改善對孩子的教育?近日北京理工出版社出版的《規矩和愛》上市,試圖為左右為難的父母解開疑惑。
作者王濤,美國哈佛大學教育學博士,哈佛大學人類發展心理學碩士,現為美國塔爾薩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ulsa)教育系終身教授。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客座教授。王濤博士對打孩子的觀點非常明確,孩子可以打,也應該打,但是對父母的要求卻很高。
打孩子是為了培養孩子對規矩的敬畏之心。失去敬畏之心,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對自己冷漠,對他人殘忍,和禽獸無異。因此父母首先要端正態度,培養孩子的敬畏之心應該是一件認真而圣神的事情,不能隨便為之。
打孩子不能帶有憤怒。用怒氣打孩子只是一種情緒的發泄,權力的濫用,沒有積極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中,你很想打孩子的時候,往往是不能打的時候,因為你有憤怒。而當你憤怒過后不想打孩子的時候卻是你應該打的時候,因為規矩不能隨便拿掉。
打孩子不能用手,而需要杖。《圣經》三處經節提到要用“杖打”來體罰孩子,中國古代家庭中也有一根用來打孩子的杖,叫家法。杖的作用不是要讓父母打起來省力一點,而是有著非常嚴肅的象征意義和重要的教育作用。而且去拿杖的短短幾秒鐘時間也是一種緩沖,幫助我們冷靜下來,不帶憤怒的打孩子。
打孩子之前需要用語言交流。用語言清楚而理性地告訴孩子為什么要打他,打幾下,是樹立規矩權威的過程。不是我要打你,是規矩要打你,規矩在父母之外,父母之上。這個過程對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能控制情緒,言簡意賅,但是態度要堅決。
打孩子需要愛。當沒有憤怒時,打孩子變得艱難無奈。當父母帶著這份無奈不得不打的時候,體現的是父母對規矩的敬畏和對孩子靈魂的大愛。
打孩子是一種教育藝術,是對父母的愛的檢驗。打孩子不僅對父母有很高的要求,而且需要平時就培養孩子對父母和規矩的敬畏。王濤博士告誡父母,不要再不具備條件的情況下就去打孩子,以免弄巧成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