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禮解讀中國物理重大發現
中國科學院院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領導小組組長白春禮,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曹健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沈文慶,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總經濟師岳林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席科學家王貽芳做客新華網與網友分享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發現之旅。
中國科學院院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領導小組組長白春禮,科學技術部副部長曹健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副主任沈文慶,中國廣東核電集團有限公司總經濟師岳林康,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首席科學家王貽芳做客新華網,與網友分享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的發現之旅。圖為白春禮在訪談現場。新華網陳競超 攝
[主持人]有網友說,一位科學家仰望星空很多年,記載了星星的運行軌跡,他的學生總結了他的規律之后總結出開普勒三定律。牛頓在這個基礎上又得出牛頓力學定律。所以網友說他們做的這些事情都叫基礎研究,那基礎研究的目的是什么?會不會因為不實用而不需要優先安排?
[白春禮]基礎研究是致力于研究了解發現和探索自然界的一些基本規律的一種學術活動,它也是搜集相關的知識,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基礎研究是原始創新,基本上靠基礎研究,同樣也是培養人才的重要載體。基礎研究有時候一開始時可能不能馬上見到它的很大實用性。雖然在科技界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在19世紀末,盧瑟福、居里夫人通過研究原子核的規律、結構發現了放射性,放射性基本上是基礎研究的范疇,不知道干什么用,但是現在X射線、透視都離不開放射性。包括大因素分解,大因素分解是信息科技、網絡保密密碼最重要的基礎。還有在上世紀之初量子論相對論的發現,當初完全是基礎研究的課題,但是量子論相對論的發現基本上奠定了現在所有學科的基礎,沒有量子論、相對論就沒有半導體等。
還有就是DNA模型機構的發現,如果沒有這個發現就沒有現在的生物科技。所以一開始沒有很多的實用目的,但是它都會為科技創新提供知識的源泉和保障。對一個國家來講,且不說原始創新的問題,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要建設創新國家,我們需要很多原始創新把能力加強,基礎研究毫無疑問。作為一個大國掌握不了人類應有的知識,那不可能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條路上占領先機。
[主持人]現在可以探索它,那能不能在日常生活中用上它?我們離用上它還有多遠?
[白春禮]不同類型的基礎研究肯定是不一樣的。總書記對這點有一個非常精辟的論述。總書記曾經說過,只有以深入的基礎研究做后盾,才能不斷提高原始創新能力,增強國家發展的后勁。總書記對此有高度的評價。所以我們有些基礎研究可能一開始你不覺得它有什么用。比如說SARS,非典是一個冠狀病毒,以前對冠狀病毒的研究完全是基礎研究,如果大家對它不是很重視,完全是目標很明確、應用性很強的課題項目支持,那冠狀病毒拿不到經費就改行不做這個了。那SARS一來,大家如果沒有這個積累就找不到它是什么原因,德國有四個方面的冠狀病毒研究專家。這對我們很好的教訓,對于有些基礎學科必須通過一定的方式支持這方面的專家,使他們能夠深入的研究,有這樣的積累,否則臨時,真到需要的時候,那馬上處于被動。
再有基礎研究,比如動物植物的分類,很細的昆蟲分類,老百姓一看也看不出有多大的差別,還需要有人和經費,還要建立儲存樣本標本的地方。但是,比如我們進口一個東西,里面有一個害蟲,這個害蟲的原產地是外國的還是中國,那動物植物分類專家就知道是外國的,不是中國的。從政府角度來看和國家角度來看,應該有長遠的眼光關注重視基礎研究,通過一直支持的方式保持這樣一支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