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美國宇航局局長敬畏的團隊 "北斗"在他們手中誕生
“任何一個新變化都有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問題。”一位資深設計師感慨的說,“必須做好充分的風險分析、充分的地面測試,才能確保衛星在軌的萬無一失。”
為此,參與測試的所有人員無一例外,即便身體不適,也要堅守在崗位上。“不能帶隱患上天,做了測試才踏實”。
與其他航天器不同,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由多個衛星共同聯網組成,必須要形成批量化的生產,才能及時完成衛星的發射,并保證衛星更新之后,整個系統的正常運行。作為批產衛星,每一顆北斗導航衛星的成功都將成為未來連續成功的基礎,而任何一次問題的出現,都將關系到后續任務的成敗。因此,對于北斗導航衛星而言,要實現連續、穩定的服務目標,衛星的產品質量是前提,否則一切都是空談。
為了保證北斗導航衛星的高質量持續穩定運行,北斗導航衛星研制團隊從設計源頭抓起,堅持將質量工作“抓在前面”,他們加強了系統頂層協同設計,優化設計方案,加強系統可靠性設計,識別風險和關鍵環節,保證星座和衛星系統,從而保證了系統先進性、高可靠性。
8年16顆北斗導航衛星連戰連捷,這一成績的取得絕非偶然,在其背后,是視質量為生命的航天質量文化。
讓美國宇航局局長敬畏的團隊
“剛來那會兒心里憋足了勁兒,只是有種有勁兒沒處使的感覺”,回憶起初到這里的感受,如今已是北斗機械總體團隊中一把好手的張洪波說。然而,在結束新員工培訓的時候,他就已經對衛星設計有了十分理性的認識,“心里就沒啥顧慮了,上來就自己設計了一顆衛星!”張洪波說,那顆“希望一號”衛星,是我國為青少年研制發射的第一顆科普衛星,也是他在導師的指導下,依托實驗室、外協產品等資源搭建模擬環境,親身體驗衛星設計的全過程,獨立設計的第一顆衛星。
進入這個團隊的年輕人,幾乎每人都擁有一套屬于自己的“希望一號”衛星圖紙,這套圖紙成為他們這些年輕人踏上北斗導航之路的啟蒙,也成為一輩子的珍藏。
十余年來,隨著北斗導航系統的不斷發展,這個設計團隊也從最初的20多人壯大到現在的近百人,他們中既有老一輩“大師”,如中國工程院院士范本堯、北斗導航衛星首任總指揮李祖洪,又有承上啟下的“臺柱子”,如總設計師謝軍、總指揮李長江、總設計師楊慧,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新秀”,如“80后”總體主任設計師楊聰偉等。
在這里,最年輕的總設計師只有42歲,最年輕的副總師才38歲,最年輕的主任設計師僅僅31歲,70%的員工年齡在35歲以下。就是這個年輕的團隊,探索了一條科學組織航天器組批研制生產的新模式,先后攻克了12項關鍵技術,突破了40多項專業技術,填補了數十項技術空白,為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建設和今后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
如今,他們中的“80后”員工平均每人已經歷過2-3顆衛星的研制周期,成為了衛星測試、總裝、發射等領域的專家、能手。
他們如此年輕,成就卻如此輝煌,這讓美國宇航局局長麥克·格里芬也不得不感嘆——“我們認為,最讓人敬畏的是領軍和主導中國航天的這些人太年輕了,他們會工作很多年,會創造驕人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