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衡美國的砝碼
“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被定位為美國“俄亥俄”級的勁敵,它服役的主要目的是維持與美國在水下的核戰略平衡。
其實,制衡美國一直是蘇聯下決心研發戰略核潛艇的主要動機。上世紀50年代,美國開始研制這種能夠“開到你身邊給予致命一擊”的終極武器。當時恰逢冷戰開始不久,蘇聯頓時感到自己將隨時受到來自海洋的毀滅性打擊。1959年,美國“喬治?華盛頓”號戰略核潛艇的入列更是深深地刺痛了蘇聯。為了迎頭趕上,蘇聯在1958年開建的第一艘“旅館”級戰略核潛艇K-19在1960年便匆匆開始服役。此后,蘇聯力求在戰略核潛艇的更新換代上緊跟美國,于是相繼研制了第二、第三代核潛艇。
但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國力嚴重衰弱,戰略武器研發陷入停滯,這導致它與美國在戰略核潛艇的發展上拉開了差距。美國在1997年已完成了現役18艘第四代“俄亥俄”級潛艇的建造工作,而俄羅斯從1996年才開始建造第一艘同為第四代的“北風之神”。
冷戰中期,蘇聯的同級別戰略核潛艇的數量一度達到美國的兩倍。而在“北風之神”服役之前,當美國的“俄亥俄”級潛艇在大洋中游弋之時,俄羅斯處于戰備狀態的戰略核潛艇均為第二代“德爾塔”級,另外3艘第三代“臺風”級由于體積過大、續航能力較弱、維護費用過高,被改為試射“布拉瓦”導彈的平臺,失去了作戰能力。由此可見,近年來,俄羅斯的海洋核威懾能力已經不能與美國等量齊觀。
與此同時,美國在全球積極部署反導系統,在歐洲陸續建成的反導陣地已經逼到俄羅斯的“家門口”。在希望與美國打造聯合反導系統的外交努力得不到回應后,更新和強化戰略力量似乎成了俄羅斯的唯一選擇。
“北風之神”級核潛艇在戰略導彈和隱形技術上的改進加強了俄羅斯核武器的機動性和突防能力,它可視為俄試圖重新擺正戰略天平的重要砝碼。
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科莫葉多夫認為,“北風之神”……有助于取得與美國的核戰略平衡。他說:“在美國于全球各地部署反導系統的背景下,這顯得尤為重要。我們三分之二的‘核盾牌’處于固定發射裝置中,而美國三分之二的核武器部署在潛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