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要是這些襲擊真是政府資助的又怎么樣呢?華盛頓應當在這個問題上頤指氣使嗎?到目前為止,政府資助的最大規模的網絡襲擊是由華盛頓實施的,目標針對伊朗。這還不是全部:美國政府經常發動網絡戰。米爾列舉了一份2001年的歐洲議會會議文件,這份文件記載了一些例證:
美國國家安全局攔截了空中客車公司與沙特政府在合同談判期間的通信,并將通信記錄透露給波音和麥道公司(后者最后贏得了合同)。
美國中央情報局潛入日本經濟產業省計算機系統,獲得了有關美國汽車配額談判的詳情。
美國國家安全局攔截了大眾汽車與何塞·伊格納西奧·洛佩斯(此人原為通用汽車高管,后轉投大眾門下———本報注)之間的通信(然后將通信信息透露給通用汽車)。
美國國家安全局監視了法國湯姆森公司(就一份價值10億美元的合同)與巴西之間的談判,并將監視情況透露給美國雷神公司(后者后來贏得了這份合同)。
自2001年以來,技術飛速發展,因此美國政府無疑加強了此類行動,不論是在數量上還是在嚴重性上。
這么看來,中國并不是唯一展開網絡行動的國家。然而,奧巴馬政府極力將這些行為歸咎于北京的做法并不僅僅是出于偶然。
至少在過去兩年里,奧巴馬政府對中國采取了明確的軍事遏制政策,一邊向亞太地區積極增兵,一邊扶植中國的地緣政治對手,在軍事上和外交上給予他們更大的支持。中國的經濟正在發展,北京正在變成一個更加強大的政府。華盛頓對此不能容忍。
因此,要想將不具威脅性的國家敵人妖魔化,虛偽地指責他們發動網絡戰不是最好的方法嗎?畢竟,在美國民眾面前,奧巴馬政府需要找到一個開始攻擊中國的借口;中國經濟規模擴大、地緣政治影響力增強是不能作為借口的。
總的說來,我們應當以懷疑的態度看待華盛頓對北京的指責。不過,我們可以預見到,伴隨著奧巴馬的“轉向亞洲”戰略的實施,以后還會有更多的關于中國網絡威脅的論調。(作者約翰·格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