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駐華大使:期待與中國新政府加深戰略伙伴關系
新華網: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渴望到德國學習。同時我們也注意到,很多歐洲青年人說,他們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國。能否請您談談中德人文交流方面的情況?
施明賢:就像我剛才說的,這是非常重要的領域?,F在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到德國學習,我估計現在有26000人左右。也有很多德國年輕人來中國的大學學習,到公司實習。我想,通過在另一個國家生活,人們會學習如何尊重差別,他們會學習對方的傳統、歷史、文化,這是理解和了解發展趨勢的前提條件之一。
在德國,人們看到北京、上海和廣州,覺得中國已經很工業化了,已經是后現代國家了。但如果走到離大城市幾百公里以外的地方,你就會看到落后的山村。這樣你就會明白,中國至少還需要兩到三代人的時間來發展。這對于理解中國的問題和中國解決問題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反之亦然,我認為中國青年學生也很有必要了解德國。對于二次大戰后出生的德國年輕人來說,人權是德國歷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納粹時期的德國對20世紀的人權領域做出了最大的損害,這一共識已經成了我們社會基本原則的一部分。年輕人覺得自己有義務抗爭任何違反人權的行為,不管在什么地方。這并不是邊緣化別國的工具,不是孤立別國或者羞辱別國的工具。我們認為這是和諧社會的基礎。
因此我認為年輕人去歐洲去德國后就可以明白,這是我們可以合作的領域。我想這種經歷也是建立親密的友誼和伙伴關系的基礎。我個人相信,我們需要各種層次的合作計劃,先從學校交流開始,讓學生、教師和教授去大學交流。我們還需要公司方面的交流,讓有技能的工人去德國公司工作一段時間,然后再返回中國,學習技術、技能,并以此進一步發展中國經濟。
我相信所有這些交流都可以幫助我們加深相互了解,建立更好的伙伴關系。
5月13日,德國駐華大使施明賢接受新華網專訪。新華網記者李欣攝
新華網:歐洲債務危機爆發兩年多后,一些國家反對緊縮政策的聲音越來越大。德國是否會改變緊縮政策?
施明賢:我想我們需要理解,歐洲的經濟狀況反映了這樣一種需求,就是調整歐洲經濟體和歐洲市場,以便適應國際市場新的要求。因此你不能僅僅關注緊縮措施,或僅僅是增長措施,他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每個經濟體都需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我們需要在每個國家深化結構改革,而它們的情況都非常不同。不論是希臘、西班牙、德國或法國,還是北歐國家,我們都需要在國際市場上提高競爭力。
德國在某種程度上很幸運,因為我們經過了兩德統一。我們需要把來自東德的新借貸人統一到西德來,我們持續15年的結構改革已經結束了。我們是第一個完成這種結構改革的國家。這樣使德國具有了更大的競爭力。因此我們的經濟在現在很強健。
其他國家必須通過某種方式進行類似的改革。在我們的改革方式中,增長措施是不會成功的。所以我們說,我們在歐盟的每一個伙伴都需要有意愿進行結構改革,其他歐洲人也需要團結起來。德國是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因此必須承擔起最大的幫助責任。我們已經在這么做了,也很高興這樣做。所以說問題的兩個方面都需要落實。
新華網:您如何看待歐洲經濟發展前景?
施明賢:我想危機結束需要幾年時間,而不是幾個月。我剛才說過,德國花了15年進行結構改革。我希望我們能在這個10年結束的時候走出危機,盡管各國政府都在各自工作。我也堅信,德國經濟或者其他經濟體都會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力。經濟不但能恢復,還能達到比以前更強大的水平。
?。▉碓矗盒氯A網 編輯:王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