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網站6月18日文章】題:漆刷制造商對于如何打敗中國都知道些什么(作者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金錢星球》節目聯合創始人亞當·戴維森)
本月早些時候,我參觀了伊斯雷爾·基施納位于布朗克斯的漆刷廠。其間,對于這家工廠還在經營,我一直感到很好奇。在很多的日子里,基施納也有這種感覺。基施納現年69歲,是位精力充沛又可愛的老人,說起他那老掉牙的設備(清洗豬鬃的機器“可能有100歲了”)和中國制造商如何越來越多地搶走他的生意,他玩笑不斷。當把我介紹給手下的優秀刷子制造工、墨西哥移民費爾明·希爾后,基施納遞給了我一把木柄豬鬃刷子。
這種刷子中國制造商賣30美分。如果他自己制造這種刷子,成本要高出很多。
很久以前,中國制造商對美國紡織品、服裝、玩具和電子行業造成了嚴重破壞,但刷子產業遭到的破壞來得很慢。刷子種類繁多,應用廣泛,很多中國制造商認為費盡周折去搞這個產業實在有些不值。數十年間,中國在主要種類(牙刷、掃帚、拖把和漆刷)上落在了后面,僅在產業鏈的最低端即豬鬃提取方面占主導地位。
2007年美國樓市崩潰,隨后美國經濟陷入衰退,而結果表明這對中國的刷子出口而言是件好事。由于建筑業業務大減,就業崗位數量大幅下降,需要漆刷的人沒有以前那樣多了。確實需要這些東西的人選擇了廉價進口貨,不愿使用比較昂貴的美國貨。能從便宜貨中多賺一把的零售商抓住了銷售這些貨物的機會。目前,每個從事這一行的人都不得不打敗中國人。
對美國制造業而言,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故事。奇怪的是,美國仍有超過200家刷子、掃帚和拖把制造商。為了應對來自中國的競爭,這些公司采取了兩項策略:改變一切,且始終如此,或者一切都保持一成不變。基施納就什么都沒變。他沿用了50年前父親制造刷子的方法,使用的機器有很多也是父親用過的。
他告訴我,他堅持沿用老方法是因為與玩具和T恤不同,刷子產業的很大一部分服務于不僅重視價格而且也重視質量的專業人員。
格雷科是一家面向專業房屋油漆工的刷子公司,該公司經營者邁克爾·沃爾夫告訴我,他的客戶每次干活前需要知道,每把刷子的每一根豬鬃是否都很結實。哪怕有一根豬鬃脫落粘在墻上,油漆工的聲譽就有可能受損,而這反過來也可能影響到沃爾夫的聲譽。沃爾夫說,他可以以便宜25美分到1美元的價格購買中國制造的刷子,但他從來拿不準會拿到什么貨,有些訂貨粗制濫造。所以,格雷科只與沃爾夫了解的公司開展業務。
(來源:新華國際 編輯:歐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