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哪是比武,簡直就是打仗!”多次在軍事比武中摘金奪銀的“神槍手”張碧廣如今遇到了新問題:輕武器射擊比武從熟悉的射擊場改到了荊棘叢生的陌生山林中,胸環靶也變成了移動隱顯靶,其中還穿插武裝越野、搶救搶修等多項內容。仲夏時節,在陸軍第42集團軍組織的高強度基礎課目考核、比武和拉練活動中,類似的變化還有不少。
以往一些部隊基礎課目比武,人員裝備在操場上一字兒排開,比武課目分項實施、分項評比和獎勵,容易導致單項冒尖、整體提升不明顯的現象發生。為此,今年以來,該集團軍按照廣州軍區的統一部署,對照“能打仗、打勝仗”要求創新基礎訓練比武組織模式,根據作戰進程組合考核內容,實現了考核方式由單一課目向多課目連貫、多內容融合、多能力綜合轉變,考核場地由操場向復雜環境、實戰條件下拓展,牽引基礎訓練從操場瞄向戰場。
群山掩映下的密林深處,該集團軍所屬某師野戰條件下信息網絡構建比武悄然展開。某新型步戰車內,上士李正偉飛速敲擊鍵盤,額頭滲出豆大的汗珠。“這個課目全程在復雜電磁環境下展開,對參賽者心理素質、應變能力、專業技能都是嚴峻考驗。”主考該課目的集團軍信息化處處長曾彥說。
記者了解到,此次比武600多項基礎課目,全部在生疏地域以實戰化對抗形式進行。暴風雨中,記者跟隨某團裝步一連參加考核。52公里徒步行軍中,“藍軍”如影隨形,偵察襲擾、破壞滲透等各種“敵情”接連不斷。據統計,從戰備等級轉換到撤離戰場,考核組先后連貫抽考了該連百余個必訓課目。
比武方式的變革,牽引部隊從追求“考場優秀”向追求“戰場決勝”轉變。該集團軍部隊按照源于大綱、嚴于大綱、細于大綱的思路,狠抓實戰化基礎訓練,夯實了戰斗力基礎。通過對500多個建制營連進行考核,部隊作戰能力相關指標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0個百分點。(李華敏 駱宏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