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此前租住平房的房東有嚴格規定,屋內不能生爐子,冬天很難熬。而吳女士去年9月份回老家甘肅生下兒子后,今年8月再度來京。平房顯然不夠一家三口住,加之冬天太冷,吳女士最終決定換房住。
“最主要是里面有供暖,”吳女士說,公寓的房租是一個月600元,相比以前租住的平房,房租貴了一倍。但吳女士考慮到自己剛滿一歲的孩子,覺得公寓的房間冬天更暖和舒適。
在該公寓附近,北青報記者隨機采訪20多名租戶,租戶均表示,選擇這樣的公寓,主要是為了省錢。
與周邊小區1000余元的房租相比,公寓的價格并未超出這些將豆各莊鄉暫當棲身之所的異鄉租客的支付能力。
租戶為中低收入者
多是外來務工人員
與人們口中的“蟻族”不同,公寓的租客大多沒有太高的教育背景。吳女士只讀到初中,老公也只受過高中教育。采訪中的其他幾位租戶也大多都是初中或高中文化。
在采訪中,四個年輕人走過,北青報記者詢問得知,他們年齡都在20歲上下,在雙橋附近一家餐飲店做服務生,每月工資有3000元左右。
在走訪中記者了解到,公寓內進出的租戶,年齡多在20歲到30歲之間,收入多在2000多元到5000多元之間。他們工作的地點從市區到五環附近,職業多數為餐飲服務員、收銀員、快遞等服務性行業。為了在距離和房租上找到一個平衡點,選擇了這樣的公寓。
“群租公寓”越來越多
扎堆城鄉接合部
行走在該處公寓的過道內,墻上掛滿了租戶晾曬的衣物,空氣中混著洗衣粉的味道和濕氣。電線沿著墻頭纏繞。房間內不時傳出租戶播放音樂或電視節目的聲音。
公寓一樓走廊盡頭,一間房內擺放著四張架子床,屋內空間被填滿,沒有其他任何家具。“住了四個人,”屋內一名男子正窩在床上,通過筆記本電腦看著國產抗日劇。
“這房最怕火,不讓用煤氣,只能用電,”一位正在用電磁爐炒菜的女士說出自己的擔心。在公寓里,隨處可見房東張貼的提示,告誡租戶“小心用電”。“今年公寓變多了,”吳女士把自己觀察到的情況告訴北青報記者。吳女士去年2月份回到甘肅老家時,公寓所在地還是一處被拆的商場。今年8月返回,已經變為一棟公寓。
就在公寓不遠處,另兩家公寓也差不多在去年完工。“去年11月份修好的,”一家名為“金誠家園”的出租房工作人員對北青報記者表示,在向鄉政府報批手續后,他的公寓去年完工,400多間房中目前已經租出100多間。相距幾百米的“東村宿舍”,同樣也是去年修建完成,91間房中,只有三間空置。
記者了解到,在豆各莊鄉,類似的公寓還有好幾處。而這些公寓的生意似乎從未低迷過。而在海淀、大興等多個區縣,這樣的“群租公寓”近年來逐漸增多。
記者觀察
“群租公寓”
是否該自生自滅
“群租公寓”的出現可以說是滿足了相當一部分中低收入外來務工人員的需求,而“粗糙”的“群租公寓”也確實存在一定的隱患。“群租公寓”是創新性地解決了問題,還是處于監管的空白點呢?北京青年報記者調查發現,“群租公寓”目前仍然基本處于有需求、有許可、沒政策的“自生自滅”的狀態。
“建公寓為很多‘北漂’人員解決了住處。”一位公寓的經營者告訴北青報記者。公寓的經營者介紹,自己的公寓建成不足一年,是將原有的市場改造而成。由于鄉里此前拆除許多平房和違建,租住在平房中的流動人口無處可去,而這些新修建起來的公寓正好解決了流動人口的住所難題。
以豆各莊鄉為例,目前該鄉的流動人口約有一萬人左右。這一群體主要從事衛生保潔、商業服務、建筑施工和加工業。他們的收入和受教育程度偏低。
流動人口的聚集,使流動人口管理問題也隨之而來,“環境、治安、安全、醫療、教育以及計劃生育和管理服務等。”一位工作人員告訴北青報記者,“群租公寓”多是由企業和個人修建的,這些公寓要對外出租,都要根據北京市房屋租賃管理規定辦理手續。
雖然目前“群租公寓”被允許存在,但是經營者卻也有擔憂。“如果不升級,這種公寓是要被淘汰的。”一棟“群租公寓”的經營者坦言,目前的出租公寓并不能永久下去,只能解決“燃眉之急”。“樓房的承重是沒有問題的,當初設計過。防范的是煤氣、燃氣引起的火災。”公寓的負責人說,自己考慮過按照更好的公寓標準進行升級改造,但難點出在錢和政策上。
“修建好公寓,需要審批,而土地使用要辦理相應的規劃手續。”這位經營者說,之前對公寓設計并建設都是自籌資金,此前已經投入改造花去300多萬,而修建更加“正規”的公寓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