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根結底,4G應該成為消費者的盛宴。只有消費者有意愿接入4G網、購買4G手機,整個4G產業才能真正成熟壯大。
一直被各方期待的4G牌照發放終于靴子落地。12月伊始,中國移動、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分別獲得基于TD—LTE的4G商用資格,未來另一個4G標準LTE FDD在國內試驗成熟后,也將發放該標準的牌照。
盡管4G網絡的基礎設施還沒完善和全面鋪開,但國內通信市場確實已經站在了4G時代的起點上。4G如同一場盛宴,不僅僅是4G直接關聯的電信運營市場和產業鏈,還會吸引傳統通信行業、移動互聯網和線上線下融合的傳統產業等各方涌入。而在各方力量既競爭又合作的態勢下,在新一代通信技術發展的基礎上,從硬件到軟件,從產品到服務,各個相關領域很可能激起一輪深刻的技術和產業創新。
4G首先是電信運營商的利好。作為移動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維護和運營方,4G網絡的建設是電信運營商新一輪的基礎設施投資,憑借4G網絡的高速和大容量,可以繼續拉動乃至拓展消費者的上網需求。同時,也可完成運營商必須的轉型:從傳統的盈利模式轉向以數據流量為核心的模式。尤其是對中國移動來說,它在4G網絡建設的先一步動作,是迫切想甩掉3G時代包袱的表現,以獲得運營商之間競爭的優勢。從統計數據看,原本在2G“語音時代”的聯通和電信,借力3G時代,在營收比例上數據收入比例凸顯,并縮小了與“老大哥”中國移動的差距。
對國內通信設備制造商特別是手機廠商來說,4G時代將是一個重新洗牌的機會。此前在4G牌照發放之前,工信部發放了國內首批4G手機入網許可證,分別為華為、中興通訊、三星和索尼的4款TD—LTE手機。隨著華為、中興、聯想以及小米等本土手機品牌的崛起,消費者更加理性地看待智能手機市場,購買國產品牌手機的意愿也更趨明顯。加上華為、中興等企業一直堅持的自主知識產權戰略和多年來在國際市場摸爬滾打培養出來的知識產權意識,在4G時代擁有了更多的技術專利,使得中國通信企業從3G時代的亦步亦趨變成了4G時代的部分領跑。在此基礎上研發出的4G手機等消費類智能終端,在硬件性能和設計理念上也更加具備競爭力。
4G網絡的高速、高容量性能還可能重塑現今移動互聯網的業態和格局。移動互聯網使手機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由此出現了微博、微信、位置服務等因移動而生的產品和服務。4G網絡大幅度升級,將促成硬件的升級換代,也將觸發新的應用和服務的“大爆炸”,從而使移動互聯網業界出現新的類型的產業和創新企業。如果說3G是流暢的“讀圖時代”,那么4G顯然就是“看片時代”。據稱目前騰訊正在內部測試“微視”功能,如果視頻通訊要像微信那么輕松,難以離開4G網絡的支持。
但歸根結底,4G應該成為消費者的盛宴。只有消費者有意愿接入4G網、購買4G手機,并在手機上高頻率地使用某個移動應用,整個4G產業才能真正成熟壯大。不管是同一領域的競爭,還是此前微信搶了電信運營商流量這種所謂的跨界之爭,商業廝殺是企業間常事,但可千萬別傷了自己最大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