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詞匯”,在語言學界習慣叫做“新詞語”,大量出現(xiàn)的新生詞匯究竟對我們的語言生活帶來什么影響?我們是否應立法對此予以規(guī)范?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李宇明司長表示,新詞語的大量涌現(xiàn),是語言生活生機勃勃的表現(xiàn),但并不認同“網絡語言是21世紀語言的發(fā)展方向”的說法。
新詞語大量涌現(xiàn),是語言生活生機勃勃的表現(xiàn)
李宇明稱“新詞語”,也即“新生詞匯”,用“層出不窮”或是“雨后春筍”來形容其產生速度之快、數(shù)量之多,毫不過分。促使新詞語產生的原因很多,最基本的原因有二:一是新事物、新觀念的產生或引進,必須創(chuàng)造新詞語(包括給老詞語增加新意義),比如,“科學發(fā)展觀、和諧社會、磁浮列車、理財規(guī)劃師、超女、反恐、愿景”等等。二是改變已有詞語的形式,最常見的是詞語簡縮,比如“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簡稱“普九”,“磁懸浮”簡稱“磁浮”。也有為適應不同領域、不同風格情趣而改變說法的,比如在網絡的BBS(電子公告牌)上,用“笨三”表示“奔騰III”。這種情況,有時已經是“語言游戲”了。
李宇明認為,新詞語的大量涌現(xiàn),總體上說是語言充滿活力的表現(xiàn),是語言生活(也是社會生活)生機勃勃的表現(xiàn)。有了這些新詞語,我們才能自由表述新生活、新理念。新詞語反映著社會發(fā)展,促進著社會進步,不應視為要采取措施來對付的麻煩,新詞語的停產,意味著社會的停滯和思想的窒息,那倒是令人擔憂、需要采取應對措施的。
當然,新詞語有時看著不怎么順眼,有時的確造得不合漢語習慣。這樣的詞語有些會影響語言交際,會破壞語言美感。但也不必太過憂慮。語言具有極強的自我調節(jié)機能,日日吐故納新,一些不怎么好的詞語,會在語言發(fā)展中逐漸剔除,或是得到改良。
網絡語言是21世紀語言的發(fā)展方向?
有學者認為,網絡語言是21世紀語言的發(fā)展方向。對此,李宇明表示對“網絡語言是21世紀語言的發(fā)展方向”的說法并不大相信。
李宇明分析,網絡上使用的語言,可以大致分為三類:第一類像網絡新聞、評論等等,與一般使用的語言沒有本質差異;第二類是計算機、網絡信息領域的常用術語,如“鼠標、主機、U盤、BBS、博客、主頁、木馬病毒”等;第三類是網民即興創(chuàng)造的一般人不用的特殊詞語,或詞語的特殊義項,如235(愛上我,數(shù)字諧音)、lj(垃圾,“垃圾”的聲母)、果醬(過獎,諧音)、表醬紫(不要這樣子,快讀合音而成)、走召弓雖(超強,拆字而成)、拍磚頭(跟帖,含提意見之意)等。
李宇明曾在《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的序言中說過“虛擬空間的語言生活,正在造就新文化,不斷醞釀新技術,陸續(xù)形成新產業(yè)”。強調了關注虛擬空間的語言生活,不要被網絡邊緣化,不要被信息邊緣化。
大力倡導語言生活的和諧
李宇明稱,網民的增加,網絡的發(fā)展,一定會帶來網絡語言的發(fā)展。當前國家還沒有出臺法規(guī)以規(guī)范網絡語匯的打算。
上海通過了《上海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辦法》,第十四條規(guī)定了“國家機關公文、教科書不得使用不符合現(xiàn)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的網絡語匯?!薄靶侣剤蟮莱枰猓坏檬褂貌环犀F(xiàn)代漢語詞匯和語法規(guī)范的網絡語匯。”
李宇明表示,近20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已經制定了數(shù)百件有關語言文字的法規(guī),基本形成了覆蓋中國語言生活方方面面的法規(guī)政策體系。這些法規(guī)政策,即使沒有關于網絡語匯的具體規(guī)定,也已經在法理等基本理念上蘊含了如何對待網絡語匯的問題,因此在國家層面上,當前還沒有出臺法規(guī)以規(guī)范網絡語匯的打算。
語言的法規(guī)政策,首先規(guī)范的是政府的語言行為,對社會影響較大的公共語言行為,如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學校教育、廣告招牌、地名路標、公共服務行業(yè)等等,并不干預個人和家庭的語言生活,只要這種生活不妨礙他人和社會。
當然,一些格調不高、不合語言規(guī)范的詞語,也可能污染語言。但與其提“保持語言的純潔性”,不如大力倡導語言生活的和諧。構建和諧的語言生活,需要有語言使用的典范,需要有各種必要的語言規(guī)范。這些典范和規(guī)范形成語言使用的榜樣和規(guī)矩,形成語言樂譜的主旋律。不同的語言,不同地域、不同領域、不同人群的語言,各安其位,各得其用,各展其長,配合主旋律奏出優(yōu)美的語言樂章。
來源:中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