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假學歷”讓學歷真假之辨很無聊 [ 2007-05-03 10:18 ] 據教育部高校學生司副巡視員張浩明介紹,2002年至2006年底,全國高等學校學生信息咨詢與就業指導中心共接受社會各界高等教育學歷認證109141份。其中查處的“問題學歷”約占查詢總量的9.9%。 看了這條消息,讓我想起了以前看過的一部幽默短片:駕駛員在方向盤后手忙腳亂地操縱汽車,緊張得滿頭大汗,似乎正在高速通過一段危險的路程,但等到鏡頭搖離,人們才發現,這輛汽車根本就沒有輪子。 學歷證書無非是一個符號而已,本身并沒有什么獨立的意義,它只有在能夠成為真才實學的標志時,才有意義。如果學歷證書不能和真才實學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或者至少和持有者的學習經歷形成一一對應的關系,則不過是一張廢紙而已,一文不值。 但在今日中國,這一點恰恰大成問題。從非法辦證的證書販子手里買來的假證書,自然什么也說明不了,但那些從正規的辦學機構里派發出來的學歷證書,就一定能證明其持有者有真才實學,或者至少有一段認真的學習經歷嗎?也不見得。 其實這一點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比如很多官員,手里都有國內名牌大學的碩士、博士證書,有的甚至還博士后了,但他們并沒有真正去學習——課是根本就沒有去聽,學位論文是由秘書或其他“槍手”捉刀的。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拿到的學歷證書,和從假證販子手中買到的證書,究竟有什么區別呢?可能唯一的區別就是他們手里的證書能夠被“中心”認可,而假證販子賣的證書不能得到“中心”的認可。 但問題的糟糕之處也就在這里!由于這些和假學歷并無本質區別的學歷證書也被“中心”認證為“真學歷”,學歷的真假之辨也就因此而變得毫無意義,因為他手中所持的,無非是一張“真的假學歷”而已,既不能證明他的真才實學,也不能證明他的學習經歷。 更糟糕的地方還在于,持有“真的假學歷”的還并不僅僅是官員,許多富人和其他一些“有門路”的人,也都以各自方式拿到了“真的假學歷”,此外,自從大學教育開始變相走上產業化的道路之后,大學為了多賺錢,紛紛以犧牲教學質量為代價來進行擴招,為此甚至不惜降低錄取門檻,開設一些自身并不具備相應辦學條件的專業等。這些學生的學歷雖然是真的,但“成色”卻已經大大不足了。 由是觀之,現在的學歷證書無論真假,很大程度上都已經失去了甄別人才的功能,因此其真假之辨也就顯得有點多余。順便說一句,正是因為學歷證書越來越不說明問題,所以近年來“資格證書”忽然又熱了起來,但如果不吸取教訓,“資格證書”早晚有一天會落得和學歷證書同樣的命運。 所以在我看來,與其繼續在學歷證書上鉆牛角尖,還不下點力氣改革組織人事制度和人才選拔制度,使無論政府還是企業,都能夠做到“不拘‘學歷’降人才”,到了那時,教育部也就不必滿頭大汗地檢驗學歷的“真偽”了,甚至制販假證的行業也會完全消失。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