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學者:莎翁“第二只手”找到了!
有莎士比亞之家稱號的“環球劇場”:當年是否也寫著米德爾頓的名字?
牛津大學學者稱,名劇《終成眷屬》(All’s Well That Ends Well)的作者除了無人不曉的大文豪莎士比亞之外,還有另外一位作家!
通過對用詞、韻文、風格和語法的深入研究,學者得出結論:莎翁的合著者最有可能是托馬斯·米德爾頓(Thomas Middleton)。
牛津大學的勞里·馬奎爾教授(Prof Laurie Maguire)說,最新的文學研究顯示,當年,一組作家經常共同參與劇目的創作。
馬奎爾教授形容,這其實更像是一個“電影制片廠”。
“兩只手”
牛津學者說,《終成眷屬》劇本中寫作風格有差別,且存在前后不一之處,對此最有可能、最為邏輯的解釋是,這是兩位作家共同執筆寫成的。
馬奎爾教授說,當時,大多數劇目都有好幾個作家參與創作,但是,莎翁的大文豪地位讓人們不愿意這樣看待他的作品。《終成眷屬》的創作有“第二只手”參與,對此她非常“自信”。
此項對莎翁的研究是由牛津大學英語語言文學系的馬奎爾教授和愛瑪·史密斯(Emma Smith)博士主刀的。
研究發現,與莎士比亞同時代的劇作家托馬斯·米德爾頓最有可能是莎翁的合作人。
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學“指紋”,從莎翁劇目的語言中,學者找到了與米德爾頓有緊密聯系的痕跡。
比如說,劇中的“春情萌動”(ruttish)一詞,僅在米德爾頓其他的作品中才出現過。
學者還發現,一些獨特的導演方式也更接近米德爾頓的風格。
推新人?
學者說,當年許多劇目都是作家集體創作的。(1981年版的《終成眷屬》)
當然了,這類文學偵探工作很難蓋棺定論,學者說,約翰·弗萊徹(John Fletcher)也有可能是莎翁的合著者。
托馬斯·米德爾頓生于1580年,死于1627年,是倫敦人。年齡比莎士比亞小一些。馬奎爾教授說,從《終成眷屬》劇本中可以看到米德爾頓“更現代”的語法。
米德爾頓也是一位知名作家,代表作包括《變節者》(The Changeling)和《女人當心女人》(Women Beware Women)等。
但是,史密斯博士說,米德爾頓大約1607年時與莎士比亞的合作,就好比是一位歌壇常青樹提攜一位嶄露頭角的新星。
大雜燴?
莎翁劇目到底由誰執筆?長期以來,圍繞這個問題,一直存在許多猜測、陰謀論。
馬奎爾教授說,沒有學術研究真正挑戰莎翁劇目由莎翁創作的觀點,但是,最新研究顯示,伊麗莎白一世和詹姆斯一世時代,舞臺劇通常采用“集體創作”的方式。
這些劇目創作周期短,而且針對的是商業性觀眾群。許多情況下,一組固定作家共同執筆參與。馬奎爾教授說,這些作家各有強項,因此承擔不同工種。比如,有人特別擅長構思情節。
馬奎爾教授說,莎翁在文學界的地位助長了他是天才、作品都是一手獨創的觀點。她還說,莎翁大多數作品是獨創的,但《終成眷屬》確實有合著者。
《終成眷屬》的劇情描述也承認,人生如同一盤“大雜燴”:好比剃頭店的椅子,什么樣的屁股都坐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