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主持人:那么學生選擇專業的時候,應該考慮哪幾方面呢?比如說個人興趣、學術背景等方面。
李虹:我覺得還是放眼于未來,從以往的經驗來看,很多人都是一窩蜂地去選擇一些熱門的專業,但是你讀完回國的時候,如果這個專業讀的人多了,很多人跟你站在和你同樣的起跑線上,回來找工作的時候面對的競爭對手也是很多的,很難脫穎而出。所以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自己最感興趣的路。
主持人:去年年底英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縮減開支的計劃,很多大學的學費都上漲了,這也是目前很多留學生關心的問題,那這個學費上漲的計劃會不會影響留學生的學費呢?
李虹:去年這個話題確實是炒的沸沸揚揚的。其實這個學費上漲只是就英國本土的學生和歐盟的學生而言的,對海外的學生是沒有影響的。而且就某一所學校來看,我們每年的學費會有小幅的增長,這是一個正常情況。每個學校每年的學費都會有調整,有2%—5%的上漲,而且是很有規律的上漲,大家不用擔心。大幅的學費增長只是針對英國和歐盟的學生,而且這個政策是2012年才開始實施的,跟國際學生沒什么關系。去年英國教育大臣訪華的時候也特別指出了這點,大家不用太擔心。這個肯定是一個謠傳。
主持人:這樣學生也就放心了。進入三月份,很多學生也陸續收到了學校的offer,開始考慮簽證申請的問題,請您介紹一下去年英國簽證的發放情況。
李虹:我們去年的簽證政策非常地簡潔透明,也非常便捷,去年通過簽證的人達到了、甚至超過了90%。基本上如果你的材料是完整的、真實的,那你就可以拿到簽證。從2009年3月份開始,我們開始了“計點積分制”第四層級的實施,現在在不斷地完善之中。2010年2月底我們又推出了電子錄取通知書,大家可能覺得簽證政策經常變化,幾乎每年都有一個新的政策出臺,并可能會因此擔心。但是其實大家在遞交簽證之前,就可以通過這些政策來衡量自己能否拿到簽證。在遞交材料的時候,大家應該特別注意一些細節:一是材料一定要是完整的,不要說我遞交了一份中文材料,我覺得上面是中英對照的就可以了。你要細細檢查是不是每一項都是中英文對照的。比如說成績單上所有科目都是中文對照的,只有名字是中文的,那也不行。哪怕一個小的地方沒有中文的翻譯,也不行,大家還是要仔細檢查一下。二是我們要準備三套材料,原件、翻譯件、復印件。如果你把工作做到位,很容易就能拿到簽證。
主持人:很多學生在出國之前對要去的國家了解得并不夠,去了之后要花時間適應,這會影響學業,那么英國使館在幫助學生融入當地生活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李虹: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每年六月和七月都會為即將赴英的學生舉辦“赴英行前說明會”。我們會邀請歸國的留英校友,或者是在那邊生活了很久的校友,還有家長分享一下他們在英國生活、學習的種種經歷。每年這個說明會都是爆滿的,大家反響也很不錯。我們還會把簽證官帶到現場,做一些簽證方面的問答。校友可以回答一些很細致的問題,包括生活上的要不要帶什么東西,要不要帶電飯煲、菜刀,都可以跟校友直接的溝通和聊天,來找到答案。當然更重要的是學習上的,比如說聽課的環境,如何完成作業,上課是什么樣的情況,如何跟教授互動,怎樣拿到高分論文成績等等。即將赴英的學生去聽一下會很有幫助。我們也希望大家能關注英國大使館文化教育處的官方網站,我們很快會把暑假要去的八個城市的時間和地點都公布出來,歡迎大家來看看。
主持人:最近除了教育展,英國使館這邊還有什么新的活動嗎?
李虹:我們的活動很多,我們有一個辦了幾年的足球管理賽,我們去不同的大學來找不同的隊伍,指定一些比賽規則來讓他們競賽,我們會送贏的隊伍去英國旅游一周,讓他們去感受一下英國的文化和教育的環境。同樣的項目,去年我們還辦了一個抗震結構大賽,前年我們辦了一個夢工廠,前年的隊伍去年已經去了英國,我們幫他們安排參加倫敦的博物館、很有名的設計場館,包括Jimmy Chew的設計室等,他們也覺得收獲頗豐。今年是來自西南的一支隊伍贏得了抗震結構大賽,他們也將在七月份獲得去英國一周的機會。我希望大學生都能關注我們這個項目,如果你們很出色,希望你們參加我們的項目,贏得這個機會,去英國走一走,看一看。
還有一個智慧課堂的項目,我們會把英國一些知名的大師請到中國來,這是難得的機會。2010年,智慧課堂邀請了《X戰警》電影中X教授的扮演者Sir Patrick Stewart,一位教表演的大學教授。同樣地,我們還請到了CCTV大樓建筑的Chas Pope等等英國出色的大師,還有南鑼鼓巷胡同里的品牌經營名家 “創可貼”T恤的創始人Dominic Johnson—Hill,時尚界最為耀眼的新興品牌《Chris&Tibor》背后的創始人Chris Liu以及Tibor Matyas。這些人名在英國都是耳熟能詳的。在中國的奢侈品行業和藝術設計領域,這些人也非常有名。我們的目的就是通過我們智慧課堂的項目,把他們帶到大家面前,你可以跟非常頂尖的大師們有一個溝通,聽聽大師的聲音會拓展你的思路和視野。
(中國日報網 拍攝剪輯:樓誼 編輯:崔旭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