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媒體聚焦美麗中國”系列品牌活動之“風箏之都魅力濰坊”行取得圓滿成功
濰坊市區鳥瞰
2015年7月1日-5日,由中國日報社與濰坊市委宣傳部共同主辦的“境外媒體聚焦美麗中國”系列采訪采風活動走進“風箏之都魅力濰坊”,新加坡《海峽時報》、馬來西亞《星報》、韓國《中央日報》、韓國《亞洲經濟》、日本《經濟雜志》、尼泊爾《尼泊爾時報》、中國(臺灣)《聯合報》、斯里蘭卡《今日錫蘭》、新加坡《新傳媒集團》、巴基斯坦《俾路支斯坦在線》、中國《中國日報》參加了此次采訪活動。
(濰坊市委副書記王獻玲與采訪團記者會面)
此次活動得到了中共濰坊市委宣傳部的大力支持,在7月1日的媒體見面會上,濰坊市委副書記、濰坊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王獻玲接見了由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助理、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文瀾帶隊的“境外媒體聚焦魅力濰坊”采訪團一行。
(濰坊市委副書記王獻玲與中國日報社總編輯助理、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文瀾互贈禮品)
王獻玲對采訪團來濰坊采訪表示誠摯歡迎,并簡要介紹了濰坊社會和經濟發展情況。他指出,濰坊是世界風箏都、中國畫都、中國食品谷,被評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獎。
(濰坊市委副書記王獻玲接受新加坡和韓國記者采訪)
記者團經過三天的深度采訪、采風,從風箏都、科技濰坊、藝術濰坊、文化濰坊、旅游濰坊、奇觀濰坊等方面全面、立體地展現了傳統與現代、傳承與創新的完美融合的魅力濰坊國際形象。
(境外媒體記者正在采訪濰坊風箏生產商)
風箏之都 記者們重點采訪了風箏博物館、并在楊家埠現場觀看風箏、年畫制作;采訪民間藝人介紹年畫、龍頭蜈蚣風箏制作技藝;參觀眉村風箏產業基地等,讓記者們深入了解到濰坊風箏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歷程、風箏藝術及工藝、銷售渠道范圍與經濟效益。
(采訪團在濰坊楊家埠采訪民間藝人并體驗年畫制作)
(境外記者正在采訪中國最大的風箏生產基地-濰坊眉村)
(境外記者正在體驗如何放飛龍頭蜈蚣風箏)
科技濰坊 記者團還采訪了濰坊國際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走訪了3D打印技術創新中心、濰柴集團、濰坊軟件園等核心企業,向記者們展現出一個極具創新的國際化科技園區。
(濰柴動力生產的高端發動機引外媒記者關注)
(境外記者正在采訪濰坊高新區3D技術創新中心)
來自臺灣《聯合報》顧問Ou Su-Hua表示:“濰坊高新區的基礎設施跟創業環境非常的好,它吸引了大量的創新型人才在此創業。我了解到這個高新區是1991年成立的,現在已在中國的高新區中排第25位。我想一定是有原因能讓它用不到30年的時間就取得如此的發展成就,如人才、良好的設施等。我還了解到這個高新區還擁有像藍色硅谷這樣的與頂級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的創新平臺。這些平臺對一個高新區的發展來說非常的重要。它能創造出外溢效應,從而吸引更多的企業來此創業。”
來自韓國《亞洲經濟》的記者Bae Insun說:“跟北京、上海比,濰坊雖然不算是大都市,但今天我卻在這里看到很多有競爭力的大企業。對于中國企業來說能收購制造業發達國家的知名企業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但這里的濰柴集團做到了。濰坊軟件園為當地的很多小企業提供了很多特惠政策和方便,吸引了大批有實力的企業,這跟中國目前提倡的萬眾創新的概念是一致的。在這里我第一次親眼看到3D打印機工作和第一次品嘗到3D打印機打印出來的餅干,跟正常制作出來的餅干一樣美味,卻更有創新性。”
藝術濰坊 濰坊書畫藝術傳統源遠流長,著名的《清明上河圖》的作者宋代“畫圣”張擇端就是濰坊人。2013年4月,濰坊被中國畫學會授予“中國畫都”稱號。為此,記者們還參觀采訪十笏園文化街區、郭味蕖美術館、陳介祺故居陳列館。
(新加坡記者與青州古街的老人交談)
文化濰坊 記者們參觀采訪了宋城民間文化藝術展演、青州博物館。剪紙、古琴藝術、《撲蝴蝶》等非遺項目讓記者們深深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青州宋城內的當地非遺表演-撲蝴蝶)
(外媒記者對青州古城內的非遺表演大感興趣)
(韓國記者了解青州古街的傳統工藝編花)
旅游濰坊 記者們參觀游覽了東鎮廟、沂山風景區。東鎮碑林、廟殿神堂、祈福拜祭等文化遺產;沂山奇峰怪石、古松名樹都展現出中國壯美的天然景觀。
(外國記者的美麗小辮引起青州古街“大媽”的極大興趣)
(記者們在青州古街采訪)
(記者們在沂山留影)
奇觀濰坊記者們參觀采訪了諸城恐龍博物館、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中國暴龍館、世界地質奇觀——恐龍化石群。讓記者們對諸城這座世界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嘆為觀止。
(記者們采訪諸城恐龍博物館)
此次濰坊采訪活動時間很短,卻給記者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記者間也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也紛紛表示希望能再有機會重走濰坊,不斷深入了解濰坊的文化與文明,不斷關注到濰坊的變化與發展。中國日報也非常愿意架起濰坊走向世界的橋梁,讓世界了解濰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