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五峰自治縣堅持把茶產業作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來抓,按照“建設大基地、培育大企業、打造大品牌、弘揚土家特色茶文化”的發展思路,大力實施茶葉標準化生產,積極構建現代茶葉產業體系,著力打造土家生態茶鄉,推動了茶產業持續快速發展。2006年以來,“采花毛尖”先后獲得“湖北名茶第一品牌”、“中國名牌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和“釣魚臺國賓館特供茶”等殊榮。同時,五峰先后被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全國無公害茶葉示范縣”、“全國三綠工程示范縣”、“中國名茶之鄉”、“全國重點產茶縣”、“湖北茶葉大縣”。2011年,該縣茶園面積達到18.41萬畝,茶葉產量達到16840噸,實現茶農現金收入3.02億元,茶業總產值預計達到12.3億元。
突出“三化”,健全茶樹良種繁育推廣體系
一是品種選育“本地化”。該縣從本地茶樹群體中選育出鄂茶7號、五峰310、五峰212等3個省級無性系茶樹良種。農業部茶葉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對五峰310進行了檢測,其氨基酸含量高達6.3%,品種特性非常明顯。二是種苗繁育“工廠化”。在全國率先探索茶葉輕基質穴盤苗生產技術,該技術具有“育苗周期短、扦插成活率高、土地利用率高、生長速度快”等優點,是茶葉種苗繁育的突破性成果之一,已形成了相關技術標準及操作規程,目前五峰已實行“工廠化”模式繁育,良種繁殖基地具備年繁育茶苗5000萬株能力,可滿足1萬畝生態茶園的種苗需求。三是良種推廣“訂單化”。采取“政府下訂單、企業接訂單、茶農得補貼”的辦法,鼓勵茶農選用本地良種茶苗。
把握“三重”,強力推進茶葉標準化生產
一是重規劃。對于新建茶園,該縣嚴格按照無公害生態茶園的建園要求,堅持高標準選園、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確保建園質量;對于老茶區,按照無公害茶園的標準,有計劃、有重點地實施茶園改造,逐步提高標準化生產水平。二是重配套。核心是捆綁項目資金,按照標準化建園的要求,實行水、電、路、肥、機“五進園”,普及推廣“豬—沼—茶”生態栽培模式。近幾年,該縣每年捆綁資金3000萬元以上用于茶葉基地建設。逐步完善茶園配套設施,廣泛推廣茶葉機械,五峰于2009年被確定為“全國農業機械化(茶葉)示范區”和“全省茶葉機械化示范縣”。三是重管理。一方面嚴格投入品管理,由茶葉合作社和茶葉企業負責轄區內無公害生態茶園所需農藥、化肥的采購和發放,并建立采購使用臺帳;切實加強農資市場監管,推行農資經營備案制度,杜絕禁限用高毒、高殘留農藥進入茶區。另一方面嚴格生產管理,嚴格執行《無公害茶葉生產、加工技術規程》,制定并施行《五峰土家族自治縣無公害農產品條例》,大力推廣頻振燈、黃板等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建立健全茶園生產管理與茶葉加工企業自檢制度,全面加強茶葉質量安全控管。經國家農業部抽樣檢測,五峰近年來茶葉產品合格率均為100%;全縣共有51個茶葉產品獲得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茶頒證。
|